放弃专业的“新择业观”应三思而行

来源:劳动午报 发布时间:2019-08-25 20:52

摘要: 年轻人自主择业无可厚非,但放弃了寒窗苦读的专业十分可惜。

“新一轮毕业季如期而至,又一批学生走出校园,包括00后在内的职校生也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站在就业的十字路口,同学们不再‘唯待遇论’,择业观开始变得‘浪漫’且多元。和相对单调乏味的工厂工作相比,他们更青睐灵活就业岗位,并对职业发展和劳动保障有了更多的考量和期许。”


以上《工人日报》报道的文字,在披露新的择业信息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思考乃至疑虑——这种放弃专业的“新择业观”是应该鼓励的吗?

   

 先看报道所举的事例:某高等职校2014级机电一体化班总共50名同学,毕业后只有33人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其他人有的做了外卖送餐员,有的干上了销售。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选择职业之初就放弃了学习了5年的专业。这个结果是不是有些令人意外和惋惜呢?


人的一生受教育年限绝大多数止于高等教育,除了义务教育阶段,而后所学专业的选择大多出于个人意愿。或者说,那是自己今后准备从事的职业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是立身之本,是“饭碗”。然而,5年寒窗苦读毕业,选择职业时却放弃了专业,另谋他就,这很难让人理解。


或许有人说,当初选择专业并非个人意愿,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已”,所以放弃也不可惜。即便如此,5年学习成果付之东流,至少是对青春年华的一种浪费。况且,报道所列改行原因并没有“专业违背个人意愿”这一条,倒是“不乏学习成绩优异者”放弃了所学专业。


让我们看看“‘浪漫’且多元”的择业都是出于什么考虑吧。


“工厂的工作太单调乏味了。自己就像一枚螺丝钉,对工作的新奇感,全被冰冷的机械磨光了。”这条“理由”很符合95后、00后年轻人的心理,用“甘当螺丝钉”的大道理很难说教他们。但是,他们是否想过,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永久保持新奇感,机械可以“磨光”它,办公室、市场上同样可以“磨光”,变得单调乏味,那时怎么办?再重新择业?周而复始,何日是终点?


“他们的家庭条件相较过去有了大幅提高,不少学生不太能吃苦,找工作时要求更高。而且,现在的就业机会多,年轻人更青睐一些灵活就业岗位。”家庭富足,没有后顾之忧,恐怕是许多年轻人能够“浪漫”择业的一个重要原因。问题是,家庭不能支撑你一辈子,当你需要独立生存时,还能如此“浪漫”吗?灵活就业确实“门槛”低,很“自由”,但也缺乏保障。从长远看,安身立命,真正“靠得住”的还是自己有一技之长。学了专业又荒废掉,岂不可惜?


“对工人身份的不认同,使得不少职校毕业生要么不愿去工厂,要么频繁跳槽。”这应该是实话。它表明,说“工人阶级伟大”“当产业工人光荣”,大多还是停留在宣传上,社会并没有普遍认可,更没有蔚然成风。改变这点,固然需要年轻人转变观念,但更需要全社会尊重与厚待工人,特别是技能人才。

    

年轻人自主择业无可厚非,但放弃了寒窗苦读的专业十分可惜。国家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并且开辟了诸多成才路径。只要爱岗敬业,肯于努力,职业前景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阎梦华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放弃专业的“新择业观”应三思而行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