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华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国荣:他让学生领会哲学魅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弘 发布时间:2020-01-07 11:27

摘要: 怎么让学生领略哲学魅力,也是杨国荣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人物聚焦】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国际中国哲学史学会(ISCP)会长。

在荣获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后,杨国荣分享了他对哲学和哲学教育的理解:“学习哲学要独立思考、关注现实,让哲学理论化为具体的思考过程中的方法和价值取向。”

【名师风采】

少年时就和哲学结缘

作为国内知名的哲学家,杨国荣与哲学缘分或许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上初中的他便迷上了哲学。连续几年,他天马行空,逢书就读,接触了中西方的不少哲学著作,虽然其中的内容有的理解,有的不甚了然,但至少有了一定的印象,由此也形成了对哲学的一定兴趣。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杨国荣1978年进入华东师大政教系学习,当时著名哲学家冯契的《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正以油印本方式在校园流传,“冯契先生的著作具有内在的理论魅力,它也吸引并召唤着我走向哲学。”年轻的杨国荣被冯先生折服,成了冯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

1988年,杨国荣获得了博士学位后依然孜孜不倦,将一条会通中西的为学路徐徐展开,2011年,他提出“具体形上学”的开放体系,在理论深度、原创性等方面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高度肯定,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中国哲学的原创力。2016年9月,杨国荣被评为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这个成立于1937年的哲学学院,在国际哲学界有极高地位,常年保持着104位院士名额,之前当选院士的中国哲学家仅寥寥数人。

引领学生进入哲学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是培养老师的摇篮,而作为“老师的老师”,杨国荣三十年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除了带研究生,他每学期都会给本科生上课,担负着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原著、中西比较哲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重任。而怎么让学生领略哲学魅力,也是杨国荣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真正引领学生进入哲学领域,不是靠讲故事、有趣的叙事,而是要让他们真正领略到哲学的内在魅力。”在古希腊,“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智慧之思。杨国荣说:“人总是离不开对意义的追寻。这些问题不是凭借经验知识就能够解决的,这里需要哲学的思考。哲学不一定解决具体问题,但它可以引导人们去关注、思考人与世界的一般问题,使整个社会、使人本身的存在更合乎人性。”

杨国荣强调,哲学的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言其“无用”,是因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它并不能代替后者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言其“大用”,是因为哲学领域中的智慧探索与智慧之境,总是通过对知、行过程的普遍规范,不断在个体与类的层面,引向真善美的统一。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哲学,杨国荣经常和学生深入交流。就在笔者采访杨国荣的当天下午,他就和四个学生一对一谈话,有中国学生,也有留学生,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跨度极大,但每个学生都觉得受益匪浅。

把治学严谨传承给学生

“课堂上无论讲什么,一定是我认真思考过的东西。”即便是讲授了20多年的课程,杨国荣在每次课前都依然仔细备课,将自己在研究方面的心得和体会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不少学生反映杨教授历年的课程内容鲜有重复,学生们每隔两三年总能读到先生的新著新理,一位哲学系硕士生说:“杨老师有些著作已经写好但还未正式出版,他就会将书中最新的观点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我们特别幸运,能够成为第一批了解他最新思想动态的听众和读者。”

哲学课的思辨性很强,也体现着一种原创精神。每节课,杨国荣都会留出时间课堂讨论,因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来旁听,提问的人也比较多,可他总是一一认真作答。师道传承,杨国荣也因此当选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

杨国荣一直将治学严谨放在重要地位,“每次写完一本书,都会如释重负,”杨国荣说:“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便觉得不满意,努力想在下一本书中加以完善。”

对学术的认真同样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教育中。在审阅学生论文时,他对学生的观点及论证、材料运用及考订,乃至语言文字的通顺、标点符号的规范等,都层层把关。正是这种认真,把杨国荣严谨的治学态度传承给了学生。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亲子时刻】经典哲学动画《雨果带...

【名师】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

【名师】华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