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育人,匠心筑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会助力构建劳模文化育人新模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4-02-27 10:18

摘要: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会充分挖掘劳模育人资源,让劳模精神能体验、可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师生对劳模育人文化的认同。

漫步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园,“红色抓斗”的雕塑格外醒目,背后的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见证了校友包起帆从一名码头装卸工成长为“抓斗大王”、发明家、全国劳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的40余年创新路。


这样强烈的劳模印记,在校园随处可见:“一长廊”,劳模文化长廊;“两个馆”,校史陈列馆和“包馆”;“三座桥”,以著名校友命名的起帆桥、文武桥、竑德桥……学校充分挖掘劳模育人资源,通过校园文化景观、具象符号,营造劳模文化“场景圈”和“强磁场”,让劳模精神能体验、可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师生对劳模育人文化的认同。


劳模育人,匠心筑梦。二工大1960年建校,从成人教育起步,到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再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上海市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培育)单位,不断创新劳模文化育人模式,走出了130余位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为上海和全国输送了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人才近20万名,被誉为“劳模的摇篮”。一代代劳模的成长,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也书写出了最生动的育人教材。


二工大工会常务副主席胡蕾说,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校工会助力学校积极探索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校多元化劳动教育内容和途径,培养出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同时,工会为广大教职工搭建各种成长成才平台,以劳模为楷模,将劳模精神与红烛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铸师魂、强师德、提师能,鼓励教师站稳三尺讲台,立德树人,敬业奉献,为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凝聚强大力量。


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

劳模文化育人向3.0演进


从劳模元素注入校园文化环境、确立劳模文化育人理念,到劳模精神进校园,创建教材、课程、师资、教法一体化劳模文化育人机制,再到实践探索“五育融合”劳模文化育人体系,二工大劳模文化育人完成了从1.0向3.0的演进。


“劳模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生动鲜活、可感可学的,他们生而平凡,却朴实伟大,从平凡岗位中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刘文教授20年来潜心研究劳模、学习劳模,自己最终成为劳模,用劳模精神点亮学生心灵。他说,每年新生第一课,包起帆作《明天你也会是劳模》主题报告,毕业季有劳模与毕业生结对活动,大学四年,劳模精神贯穿始终,二工大打造的就是伴随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全过程、全方位、面对面的新型劳模育人课堂。


学校组建劳模精神专业研究团队,开展多元化劳动育人实践,百名师生采访百余位劳模校友,编撰劳模故事《道德文章》、劳模口述实录等丛书,为劳模画像,为产业工人塑魂,让劳模精神浸润学生心田;邀请包起帆、徐小平等60多位发明家、劳模、企业家校友,组建“劳模讲师团”,现身说法“讲劳动”,强化劳动励志教育;以“包馆”为依托,对接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动建立20个劳模育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与市总工会共建上海劳模学院,聘请全国劳模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学习导师和职业导师;成立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形成双教材、双课程、双师资等劳模文化育人机制;发起成立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打造劳模文化研究高地。


劳模文化育人不断演进,到3.0阶段,学校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型劳动人才要求、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迁,构建基于学生发展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和增值性评价方法,创新地将劳模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理论第一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网络育人第三课堂,形成“三课堂互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多元化劳动教育模式。比如开设“劳模精神与劳动教育”必修课,打造劳动教育课程群;设立5月“劳动教育月”,推出“5+1”劳动实践体验,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大版块+劳动运动会;打造《工匠中国》等劳模文化育人与劳动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思政课“金课”,厚植工匠文化……学生从认识劳模、认同劳模,到宣讲劳模、师从劳模,最后立志成为劳模。


铸教师之魂造良匠之师


当冬天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浦东金海路2360号二工大校园,这里的师生已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而在金海路校区的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里的科研热度始终滚烫,整个寒假,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于伟带领20多位学生,埋头攻关芯片散热问题。“新获批的‘未来车’项目,就是解决新能源车电池的热安全难题。”于伟说,产教研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内涵提升的必由之路,未来的应用技术人才需要“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多边形战士。


2007年,刚博士毕业的于伟入职二工大,短短17年,他便成长为教授、博导,获“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建校60多年来,二工大为大批像于伟这样怀揣科研梦想和育人理想的老师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涌现出陶霖、卢醒庸、何亚飞、刘文等劳模名师。


怎么在劳模精神引领下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先生”?学校积极开展青年教师与劳模结对活动。何成、张冬冬等一批年轻教师在包起帆、徐小平等劳模导师的“传帮带”下,不断提升师德修养、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科研先锋。


何成从一名辅导员转型为专业教师,再成长为教授。他说,从劳模身上学到了能吃苦、勇创新、乐奉献、不服输的劲头。潜心钻研,精益求精,既是攻坚克难的坚持,也是实现梦想的力量!何成把科研做到车间里,精准对接“机器换人”大背景下企业所需,又将科研反哺教学,把工程实践案例融入知识点,在项目实践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冬冬认为,老师以劳模为楷模,学生以劳模和老师为榜样,师徒代代薪火相传,而历久弥新。“上海工匠”、工程训练与创新教育中心老师高鸣,30年扎根实验实训教学一线,练就了在嘈杂车间里凭声断“案”、解决各种数控机床疑难杂症的精湛技艺,他用工匠精神不断打磨学生的技能和品行。


“工匠精神是一种态度,是对教学持之以恒的热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高鸣指导学生参加数控高级工考证,要求测量准、加工准,工件精度必须控制在0.02-0.04毫米之间,否则视为废件。完工后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好工位,让更多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塑造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品质。高鸣坦言,他当年也是跟随师傅李蓓华一步步走来,现在也会毫无保留地教给青年教师和学生。


“五育融合”劳动育人结硕果


今年初,第二届上海市青少年“双碳”方案提案大赛传来喜讯,二工大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锐锐团队的“废旧电路板资源化回收”项目,获科技发明类高校组特等奖,张承龙教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张锐锐说,备赛3个月期间,实验多次失败几度想放弃,在张教授的引导下,技术上最终实现重大突破。之后,张承龙又让学生意识到“用技术改变社会比拿奖更有价值”,学生反思后提出了与传统方案进行碳核算比较的方案,进一步优化了成果。


该奖项是资环学院打造“劳育润心 绿化于行”劳动实践品牌的一次优秀成果展示。在二工大,各学院纷纷培育出自己的“一院一品”品牌。2023年,学校举办3C(Cognition:培育学生劳动认知;Capacity: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本领;Consciousness:促进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劳动教育成果展,发布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菜单,五育融合劳动育人成效不断显现。近年来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屡获佳绩。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朱珂、梁俊分别在货运代理项目、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中斩获金牌和铜牌,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


劳模精神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2023届二工大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创搬迁浦东20年来新高。“能吃苦,下得去,用得上”是商飞等企业对学生的普遍评价。


胡蕾表示,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大学,二工大主动对接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将劳模精神、劳模品格与“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融汇贯通,培养了众多重责任、精技术、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今年1月,2020届校友洪筱天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今年上海市第1例、二工大第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创上海高校造血干细胞捐献之最。目前,学校已有近6000名师生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这样的奉献精神、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也为学校劳模文化育人做了最佳注脚。


谢华清校长为获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铜牌的学生颁发校长奖。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