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上海交大附属第九医院骨科带头人戴尅戎院士:骨关节的“再造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孙明敏 发布时间:2019-09-06 16:22

摘要: 戴尅戎从医60载,国际首创“形状记忆骑缝钉”用于人体内部, 国内最早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人工关节,为患者带来了福音。

人物聚焦


戴尅戎,1934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骨科主任、院长,现任九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交大荣誉讲席教授、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理会长兼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戴尅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骨科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的奠基人、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内医院中首先建立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长期从事个性化人工关节和3D打印医学应用研究。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部、市级一、二、三等奖46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先后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吴阶平医学奖、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名医风采


从医60 载的戴尅戎院士,是国内外赫赫有名的骨科专家他是国际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的奠基人,是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走出了一条医工结合、产学研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解决了骨科临床诊疗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为饱受伤病折磨的骨关节创伤与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国际首创:“形状记忆骑缝钉”用于人体内部


1981年9 月,戴尅戎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手术:那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患者,左腿膝盖骨骨折,膝盖骨分裂成远离的两瓣。术中,只见戴尅戎在分为两瓣的膝盖骨上各钻了两个孔,将两只外形犹如订书钉的骑缝钉置入冰水中拉开钉脚,然后迅速将钉子的双脚插入骨折两边的孔内, 再用温水纱布盖在钉子上面,只见“订书钉”的双脚立即向内收缩,原来分为两瓣的膝盖骨被紧紧地固定在一起……


那个神奇的“订书钉”就是后来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金属制品”的形状记忆骑缝钉。“形状记忆骑缝钉” 的发明,解决了经关节骨折治疗的一大难题,为形状记忆合金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说起这枚魔术般钉子的发明,还有一段医工结合的佳话。时光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刚看完骨科门诊的戴尅戎,在走道里遇到刚在九院做好有关形状记忆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学术报告的上海钢铁研究所杨海渡工程师,两人没说上几分钟话,就一拍即合,同时想到能否将记忆合金技术应用到人体呢?之后,他们频繁接触,随后又争取到上海手术器械六厂的合作,开始了医用形状记忆合金的研发、该合金生物相容性的实验观察和骨折内固定的研发、设计和物理性能的研究,最终研究创造了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锯齿臂环抱器和形状记忆双杯型髋假体。1981年第一例使用形状记忆加压骑缝钉的应用,使戴尅戎及其合作者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创造性地将形状记忆合金应用于人体内部的医生。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国际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会议上,他被授予奠基人金杯。1989年,他与杨海渡等3人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他被授予上海市首届发明家称号。


国内率先:建立医工一体的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   


戴尅戎通过医学与工程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合作,以及临床与基础结合的研究,解决了骨科临床诊疗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他一直坚持走医—理—工结合的道路,戴尅戎主持九院骨科工作后立即创立了我国医院中的第一所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1982 年,全国第一家医工一体研究室在第九医院正式挂牌。研究室创建了我国第一代微机化步态分析系统、第一代微机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和第一代微机化上肢功能检测系统;研发了可供骨长入的骨粒骨水泥和国内第一代多孔表面人工关节; 率先应用干细胞移植和BMP2 基因治疗技术,成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来自江西九江的复员军人程先生几年前右侧臀部出现肿块,被诊断为右骨盆肉瘤。数年中他辗转当地几家大医院求治,但均因手术风险太大而遭拒绝。2002 年4 月,他慕名来到九院骨科求治,此时肿块已长成头颅状大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右骨盆腺泡状肉瘤,须切除右侧半个骨盆。如要保留右侧下肢,就需要他作全身的四分之一截除术,即截除臀部和下肢,以保住性命。“难道让这位复员军人就这样失去赖以行走的右腿?” 戴尅戎决定动员各方力量解决病人的困难。他多方奔走,获得了海峡两岸公司和医护人员的捐赠,并通过医工合作,免费为病人定制了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的半骨盆假体。


手术当天由戴尅戎亲自操刀。这是高难度、高风险操作,肿瘤切下后,再将与上海交大王成寿教授团队合作研制的定制型半骨盆假体顺利置入缺损处,再装上人工髋关节,实现了与下肢的联结……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位险些截肢的老工人终于可以重新站立起来了。作为国内最早实施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骨盆置换术的戴尅戎,实现了他心中的又一个梦想。由此,王成寿和戴尅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戴尅戎在医工结合的一系列成就,使他成为国内唯一一本生物力学杂志的主编。


同时,戴尅戎团队又与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专家合作,开始了再生医学研究,在促进骨再生、富集干细胞技术和生物3D打印等研究领域做出了出色成绩,取得了多项新成果。


最早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人工关节


上海九院是国内医院中最早应用3D打印技术的单位,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采用3D打印(当时称为快速原型)技术设计制作了踝、髋、肩、膝、肘、腕关节和骨盆、脊柱的个性化人工关节,救治了大量严重畸形 、肿瘤、大范围骨溶解等病人,使许多病人重获新生和重建功能,使他们再次拥有幸福健康的家庭。许多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都与戴尅戎团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2013 年,戴院士组建了上海九院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研发中心,2016 年升格为上海交大3D打印技术创新研究中心,2017年,与全国20余家医院签约成立了3D 打印分中心,进一步推动3D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


他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长者、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位尽心尽责的医生,被誉为骨科王国的“主心骨”。


他在工地医院、中心医院、教学医院都任过职。医学院校毕业后曾想过做胸科、脑外科、普外科医生,就是没想到做骨科医师。最后组织上决定他做骨科,他也高兴地接受了。一年后,他爱上了骨科,然后干了一辈子。一路走来,戴院士感触颇深:最缺人的地方,最适合去,在最需要的地方,能做出最大的贡献。1975 年,戴尅戎调任九院,白手起家组建了独立的骨科,从此在骨科王国里纵横驰骋,在世界骨科医学史上留下了中国医生的功绩。


耄耋之年的戴院士,一生心系患者。如今最操心的就是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到临床上。他自始至终亲力亲为,促使科研成果真正“落地”, 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的健康服务。  


责任编辑: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医】上海交大附属第九医院骨科...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