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施雁:慢病“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倡导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孙明敏 发布时间:2019-09-20 11:22

摘要: 施雁致力于护理慢病延续照护的研究,倡导慢病“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

[人物]


施雁,主任护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护理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护理学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循证护理中心管理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护理学位点负责人,同济大学危重症护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副主编等。获上海市劳模、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被市总工会命名为“施雁护理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她一直致力于护理质量管理和慢病延续照护的研究,在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尤其在提升上海市护理质量及慢病“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她将现代管理理论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研发护理服务界面管理理论和患者安全的屏障分析技术。主持国家级、上海市科委、市卫生系统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3项;在国内护理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主编专著8册,荣获省部级及市局级成果奖20余项。


[风采]


从卫校毕业生,到同济大学唯一的护理教授,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施雁在护理事业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她倾40年之心血,潜心钻研,艰辛探索,深深扎根在护理最前沿,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地创新实践,创造了许多护理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一和唯一,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护理学)学科带头人。


护理专业大有可为

选择护理专业,并非施雁的本意。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已在近郊插队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施雁首选的是理工科专业,可母亲的“篡改”志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1980年,卫校毕业的她进入铁路中心医院当护士,一干就是40年。她的人生,从此与护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一般人眼里,护士无非是打打针,发发药,没啥技术含量。刚入院一月的施雁,遇上了抢救老年心梗病人,手忙脚乱中针头无论如何扎不进,只能请老护士上阵“一针见血”。这件事深深刺激了生性要强的施雁,不练就一手好技术,就愧对护士这一称号。于是她开始了勤学苦练的护士职业生涯。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她求学不辍,从大专护理高级班、到内科专业研修班,再到复旦工商管理博士,最后成为凤毛麟角的护理博士生导师,施雁在护理学科的知识储备与临床实践,为她在护理天地里大展身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40年的护理生涯,施雁感悟颇深:好护士的基本素质就是具备敏锐的目光观察病情,及时应急有效处理,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一名26岁的男病人,突然两眼上翻,病情危急,而值班医生正在吃饭,施雁当机立断,立马给病人做心电图检查,作出准确判断,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及时、正确处置了危重病人,把昏厥的病人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类似案例,在施雁护士生涯中不胜枚举。这得益于她平时善于学习,自学心电图、除颤仪等设备的使用;同时,苦练基本功,练就了股静脉穿刺等绝活。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预测病人潜在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和处置能力,为重症病人生命支持提供了技术保障。


护理专业价值充分体现


施雁引领护理学科团队,着力打造了以“慢”、“快”、“急危重”为特色的三大护理学科发展方向,以临床护理问题为出发点,攻克护理专科领域中亟待解决难题。


“慢”:她在医院层面探索性设置了“慢性病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学校,联合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面向社区居民开设居家护理课程。组建本院相关专科和周边社区医院一对一结对,通过“输血”和“造血”机制为社区卫生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培训。2016年,她在全市范围进一步拓展和推广了该医院-社区联动模式,开展了医院优质资源向社区辐射的工程,鼓励上海市三级医院向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力促三级医院的优势护理资源下沉至社区,实现全市17所三级综合医院与245所社区服务中心的区域联动。该内容已纳入全国护理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


“快”:她敢于打破传统护理观念,以加速术后康复理念为指引,组建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引入最佳循证证据,结合临床实际,打破护理常规,形成以病种或手术类型为单位的围手术期护理作业流程,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的科学性、高效性。在她的号召下,开启多学科协作团队,并创新性地将传统围手术照护范围延伸至“院前”和“院后”,降低了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急危重”:她组建研究生团队,研制了包括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栓塞、术后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等系列风险评估表和基于不同病种设计改良的早期预警评分表,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及时、准确、科学地识别各种并发症风险。同时,她鼓励团队开展跨专业合作,应用“失效模式”预先测算急救耽误时间风险系数。如脑卒中患者“并联救治流程”,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时间由原来的84分钟缩短至50分钟内。


护理质量显著提升


施雁自2002年担任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以来,护理质控中心连续15年获得“优秀质控中心称号”。在她的引领下形成了上海市护理质控监控体系,包括上海市护理质控系列标准、护理质量控制的三级反馈控制流程、重点问题、风险问题的追踪路径,其中多项质量标准纳入国家相关行业标准和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她构建了上海护理质控体系及监控标准,使上海市护理质量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2012年申报的“上海市护理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她将“界面理论”引入护理服务领域,设计了扁平化责任制护士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增加直接护理时间,提高病人和护士满意度。目前该模式已在17个省、50多家医院推广。十院护理部为此获得三项全国荣誉,在卫生部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十院取得上海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护士职业阶梯有序建立


施雁重视护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她创立了渐进式、阶段式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护理品质改进组、项目攻关组、护理科研小组等开展护理创新活动。近年来十院护理人员获得国家专利135项(发明专利5项),位列全国之首。施雁个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基于患者安全的高危预警系统的研发” 荣获上海市第25届发明选拔赛金奖;“住院患者高危风险预控的护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荣获第11届上海护理科技奖一等奖。


坚持走国际合作培养之路,澳洲某大学首次在国内受聘施雁为客座教授,基于该平台,选送医院优秀护理骨干国外进修学习,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学历的护理高级人才奠定基础。


施雁带领的十院护理部2005年获得了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护理专业被列为医学重点学科全国独此一家;2012年——2017年,十院护理部又被列为上海市临床医学重中之重学科,这是上海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护理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40年的坚守,40年的执着。施雁从当初的违心接受到如今的义无反顾,她坦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专业水平的高低与挽救病人生命息息相关,是责任心驱使着她一路前行。护理职业崇高伟大,对医学进步的贡献不可小觑。护理专业好比是机场,其他的则是一架架飞机,它承载的不仅是自身学术价值,更是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施雁倡导的慢病延续护理,医院-家庭联动机制,已成为国家深化医改的目标和措施之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护理事业大有可为,护理事业大有作为,年逾六旬的施雁始终不知疲倦地在护理天地里纵横驰骋。

责任编辑:孙明敏,朱红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施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