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瘫了就认命吧?不!早治疗可以争取回归正常生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同济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20-07-10 11:58

摘要: 中风后必须及时就诊,争取早诊断,采取最适当的治疗。同济医院神经康复团队,对中风患者实行床旁、门诊、居家全程康复管理。

中风是高致残率的疾病。半身不遂、讲话口齿不清、口眼歪斜、吞咽困难……不管是哪一种功能障碍,只要找上病人,就如影随形,极其难以摆脱掉。

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风后瘫了就认命吧?不!那可不行!病人不甘心,家属不愿意,医生也不允许。那,怎么办呢?发病后,必须及时就诊,争取早诊断,采取最适当的治疗。比如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大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等。


除此之外,康复,是极其重要的。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只要合理调动起来,可以争取更好的结果,尽量回归正常生活。在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有一个神经康复团队,在努力实现中风患者的床旁、门诊、居家全程康复管理。

中风的患者在入院后,就有床位医生仔细查看病情,对于有功能障碍的患者,会通知康复医生到床边进行康复评估。康复医生拿着一叠纸头勾勾画画,问家属一堆问题,让病人做很多动作,这是在评估功能障碍到底在哪里。

然后,根据病情(病灶的部位,范围,心肺功能,体力,营养状况,认知功能等情况)制定康复目标。

随后,患者不需要额外搬动,康复首先在床边开始。康复师指导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以及床椅转移。使用低频电刺激、主被动活动、作业疗法等方法,锻炼手功能,训练坐站平衡以及步态训练。同时指导家属和患者学习一些简单易学的训练方法。比如,对于中风早期患肢无力的患者来说,此时需要加强健侧肢体的主动或抗阻活动,调动患侧肌肉的收缩反应,以尽可能促进患肢功能活动的出现。病人可在仰卧位在床上,健手带动患手前举或上举过头,下肢屈髋屈膝位进行半桥抬臀,翘腿摆髋等动作。


接下来,急性期医院用药治疗结束,患者出院。可能转康复医院,回家居家康复或者门诊继续康复治疗。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患肢仍无明显主动活动的患者被建议转入相应的康复医院。家离医院较近,功能障碍尚未完全恢复的患者,可在门诊接着序贯康复治疗。同样由康复医生接诊后进行评估、制定康复目标,康复师实施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过程。

门诊康复患者大多处于偏瘫后期,提高各种日常生活能力以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这时候的居家康复指导就更进一步了。康复师会教患者本人及家属一些康复动作,以提高协调控制能力和精细运动,让病人居家自我训练,以巩固康复治疗效果。这些,其实不难,也不一定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但是需要团队配合。需要一份责任心。

中风的康复就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中风后瘫痪经常伴随高肌张力和痉挛状态,导致不自主运动、主动运动受限、护理困难、关节僵硬和疼痛等。

哪些人容易发生中风后肢体痉挛呢?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病灶部位和NIHSS评分等因素可以作为痉挛预测的危险因子。

痉挛发生之后又如何干预呢?运动疗法,关节松动,肉毒毒素注射等。这些就是更专业的探索了。

当然啦,如果常规的康复措施效果不佳,就得动用高科技手段了。脑环路评估和神经调控,深度计算机动作捕获,智能康复辅助……

神经康复团队由神经科专家、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共同组成。聂志余教授作为脑血管病知名专家,同时是上海市神经康复学会副主委;靳令经教授作为运动障碍病专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陈玉辉副主任为神经电生理及神经肌病专业出身,管理康复临床日常工作。团队中还有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并与心身科、营养科、社工部等部门合作,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协同合作,开设脑卒中专病门诊、神经康复专病门诊、痉挛及肌张力障碍专病门诊等,建立起脑卒中后遗症的系统评估、精准诊疗及全程管理模式。

要做的很多,从临床发现科学问题,用基础科研和动物实验进行探索。

基础科研取得突破,进一步进行临床转化。经过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团队建立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早期预警及评估技术,研发了脑卒中后运动控制障碍系列康复评定技术,实现对卒中后痉挛责任肌肉的量化分析;在实现精细化康复评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可改善患者整体运动平衡功能的多模式康复训练方式,研发了智能手功能康复训练仪,可实现医院-社区-居家一体化的手功能康复干预;团队还研发出可改善局部运动控制障碍的高选择性肉毒毒素系列注射新技术及新装置,提升了治疗效果,并联合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手段,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康复干预技术。

专业化,联动,全程。这是同济医院神经康复团队的关键词。中风后瘫痪无需认命。早就诊,早治疗,全程康复管理,患者和医疗团队携手,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你有“中风”风险吗?专家教你如何...

中风后瘫了就认命吧?不!早治疗可...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