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保护脑功能,让患者更好地生活,他们向恶性脑胶质瘤世界难题宣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史之峰 发布时间:2022-09-09 11:09

摘要: 以治疗患者脑疾病的同时尽可能保护脑功能为核心理念,毛颖教授带领团队将我国脑胶质瘤治疗效果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道出了医生很多时候的无奈与感慨。


说到与脑胶质瘤的斗争,有个略带伤感的故事:一名成绩优秀的中学生,在被确诊为大脑海马区域胶质瘤后接受了手术治疗,肿瘤切除非常彻底,但术后患者记忆力呈雪崩式下降,学习成绩从年级前几名掉落到垫底,孩子因此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毛颖教授提出,神经外科医生不能光会做破坏性工作,更要学会在瓷器店里捉老鼠,治疗患者脑疾病的同时尽可能保护脑功能,使其享受有尊严的生活。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学上可以分为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预后比高级别胶质瘤好,但肿瘤复发率几乎为100%,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不理想。手术切除是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治疗手段,经典的神经外科教材均提到对于胶质瘤手术,必须尽可能实现肿瘤全切除。然而,胶质瘤切除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两大技术难点:第一,胶质瘤的生长形态像蟹脚一样张牙舞爪,与周边正常脑组织交织在一起,传统影像学手段例如核磁共振、CT,很难辨别肿瘤的边界,给全切除造成困难;第二,超过23%的胶质瘤位于大脑功能区,手术切除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功能区的损伤,使得患者出现短时甚至终身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失语、瘫痪等。如何才能做到既切除了肿瘤,又保护了大脑功能?


面对技术难题,毛颖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从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着手,希望从源头探索导致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的原因。通过大样本的基因测序,发现脑胶质瘤从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基因病”,大量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是导致胶质瘤呈现出不同生长方式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发现,首先对不同胶质瘤进行基因水平归类,提出脑胶质瘤分子分型诊断体系,进一步选择其中一种关键基因IDH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染色剂”,结合多模态影像导航、术中快速质谱分析、拉曼光谱扫描检测等多项先进技术,建立脑胶质瘤分子可视化导航手术系统,从而精准定位胶质瘤边界,解决了第一个技术难点。



大脑功能非常复杂,其中语言和运动功能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现障碍将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极差,直接减少生存时间,所以要在肿瘤切除前精确定位语言和运动功能区。毛颖教授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采用神经影像导航来定位大脑功能区。在此基础上,毛颖带领团队开始了多项长达数年的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国内率先采用高场强术中核磁进行脑功能区定位,随后又提出采用术中唤醒大脑皮层电刺激作为脑功能区定位的金标准,再到正在开展的全麻状态下脑机接口技术定位大脑功能区,随着大脑功能定位的精度越来越高,第二个技术难点也迎刃而解。


近十年间,毛颖教授带领团队让我国脑胶质瘤治疗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临床试验被评为该领域全球循证医学质量最高的六项研究之一,牵头制定了中国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指南。毛颖教授常说:让患者更好地生活,是我们攻坚脑胶质瘤最大的动力和最深的希望。


责任编辑:杨佳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医疗】逢山开“颅”,遇水架...

超级大脑点燃创新火种,华山医院毛...

【医学前沿】“多模态+智能”让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