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上海市胸科医院副研究员黄琳:努力破解血液信息中的癌症指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赵思宇 发布时间:2024-03-22 12:21

摘要: 为了提升疾病检出率及病人生存质量,黄琳在胸部肿瘤体外早期诊断研究领域钻研了十余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做实验的过程比较磨砺耐性,可能经历漫长的等待和不计其数的重复,却依旧等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不放弃,及时调整心态,反复研读文献,调整实验方案……凌晨一二三四五点钟的上海风景,我们经常能见到。”上海市胸科医院胸部肿瘤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琳,讲述着科研人员的日常。


体外诊断目前是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医疗经济的主战场之一,1988年出生的黄琳,已经在胸部肿瘤体外早期诊断研究领域钻研了十余年,荣获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初见她,身姿高挑挺拔,对于所从事的事业热忱而坚定。作为青年女性科研人员,在工作上,她曾经历从迷茫走向坚定的转变;在生活中,体验着从单身一人到身为人母的角色转换。一路曲折跋涉,如今的她像一棵坚韧的大树,从容地向天空舒展着枝叶,她经常以自身的成长蜕变鼓励后继的女性研究者。尽管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她说自己依旧会保持拼搏奋进的姿态,努力探索破解临床检验的难点痛点问题,不负医者仁心,不负青春韶华。



“一滴血”中查找癌症的蛛丝马迹


在电影《滴血成金》(BadBlood)中,有一项技术备受关注,声称可以通过刺破手指获得几滴血来扫描数百种疾病和其他潜在问题,患者甚至在家里就可以使用这项技术。尽管电影里的“一滴血”是情节虚构,但还是展示了科研工作的一种可能……


黄琳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正是通过“一滴血”的体外诊断,实现胸部肿瘤等多种心胸重大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她举例道,通常情况下,像肠癌、胃癌等疾病的诊断需要通过胃镜、肠镜之类入侵式的诊断方法。“而一滴血承载了成百上千种物质,体外诊断只需要采集少量的血,在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有望达到精准诊断癌症。”她进一步解释,目前体外诊断有个长期困扰的问题,抽血检测到肿瘤标志物,但究竟是哪个部位的癌却很难判断。“每种癌症的发病机制不太一样,携带的疾病标志物也不同。我们想做的是,通过检测血液里的更多信息,给每种癌症一个特定‘指纹’,肺癌、胃癌、肠癌、宫颈癌都有可能被精准识别,不需要再依靠影像辅助。”黄琳说,当然“一滴血”还是略有夸张,目前至少需要抽取一管血清检测,希望未来抽的血越少越好。


为了提升疾病检出率及病人生存质量,黄琳在该研究领域坚持奋战了十多年,针对心胸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关键瓶颈,已经开发了疾病标志物固相分离、质谱检测、数据分析三位一体的创新理论和实验方法体系,发展了基于代谢分析的胸部肿瘤早期诊断技术和转化应用方案。黄琳已经发表55篇SCI/EI论文,申请12项专利,获得5项授权,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并应用于生物传感、组份分析等多学科领域。她还被聘为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编委,获纳米生物女科学家等学术荣誉,入选交大医学院“双百人”队伍,主持多项国家级基金。



昔日晕血女孩如今解密血液密码


“以前医生诊断颅内感染,需要通过微生物鉴定,至少要等待9到10天的时间。我们通过技术革新,在患者手术过程中抽取脑脊液立即检测出结果。诊断更精确,流程也大大缩短了,可以第一时间给患者用上最合适的抗感染药物。”黄琳颇为自豪地讲道,这项研究成果真正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是她第一次跟临床医生紧密合作所得,更有成就感。


而就在拿到该研究成果的前几个月,黄琳的宝宝刚出生,看似生活科研双丰收,背后的故事却颇为曲折。那是在2017年,黄琳分娩宝宝后第10天,收到研究论文的审稿意见,足足有二十多页,却只给了3个月的时间补实验。时间紧、任务重,黄琳在产后20天就返回了实验室。期间正好赶上春节放假,她和实验室保安提前说好,假期也会来做实验。大年初一,不巧实验室门关着,保安去巡逻了,一时联系不上。“绝不能无功而返啊!终于发现有个窗户没关严,于是我跳窗进去补做了实验,事后再跟保安解释清楚。”黄琳回忆,那段时间,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披星戴月的密集试验,终于赶在截止日期前将论文修改完成,顺利刊发在国际权威期刊上。



黄琳小时候就有当医生的梦想,但是无奈自己晕血。高考时她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志愿想去生命科学院,结果被物理系录取了,有些不甘心。她心里一直觉得,“参与治病救人的工作更有温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她终于选择了心仪的生命科学相关的研究方向。硕士毕业,黄琳获得了去国外学校读博的offer,但是在家里的强烈建议下,还是留在上海做了一名公务员。两年的职场历练,黄琳更清楚和坚定了自己想走的路,她听从心底的声音,“要为梦想勇敢一次”,于是回到交大继续读博,踏上女性科研工作者之路。


黄琳表示,在科研过程中,交医和胸科医院高度重视相关学科发展,设立医学技术学院,鼓励医工交叉融合,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平台,为女性研究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曾经晕血的她笑称,如今再来到检验科,看到成千上万的血液样本,有种莫名的兴奋感,像“老鼠掉进了米缸”,“因为支持研究的样本量太充足了”。


未来研究瞄准肿瘤居家自检


肺癌的诊断需要结合CT或磁共振检查,一些贫困地区的技术条件有限,容易发生漏诊。实现胸部肿瘤早期精准诊断,既是提升人口健康水平的重要需求,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点任务。多年来,黄琳的研究体系已经覆盖全部胸部肿瘤,特别是面向胸部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工作成果,针对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超过90%。


曾经有位患者的肺部CT显示8毫米结节,难于判断良性还是恶性。“患者将血液样本寄到我们的质谱实验室,很快得到反馈结果,通过检测判断为非常早期的肺癌,建议马上做手术,后来证明的确是肺癌,目前病人还在恢复期。”黄琳总结,临床上对亚厘米级别的结节诊断是相对困难的,结合血液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判读影像学片子,从而减少医生主观判断的偏差。目前,黄琳领衔开发的相关技术方案,已在全国数十家医疗机构包括二十余家三甲医院开展转化研究。“尽管市面上已有一些肿瘤试剂盒,但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我们的目标是有一天可以实现肿瘤的精准居家自检。”黄琳说道。


据黄琳介绍,目前传统的检验还是依靠生化免疫检测的方法,单次只能检测单指标,检测的通量比较低。如果想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检测,就要用“组学”的方式,同时检测上千种分子。为了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推动研究领域的发展,黄琳积极投身各类科普工作。她参与组织科普讲坛,宣讲质谱在体外诊断领域的最新进展;带领几个小伙伴创办组学研究科普公众号,开展组学数据分析培训,累计培训超过7000人次。



为了激发更多学生投身“大健康”的热情,黄琳积极参与上海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与开发,联合四学院以“健康”为主题开展通识课教育,从价值引领、知识、能力、素质等多维度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和跨学科能力,引导学生的修读与国家战略、交大科研前沿紧密结合。黄琳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懈努力,影响更多人投身新诊断技术研发,以科技创新造福患者,为增进百姓健康福祉出一份力。



责任编辑:赵思宇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