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压力,要做出最大努力!“稳就业”,上海该如何回答“六问”?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叶佳琦,裴龙翔 发布时间:2020-01-15 17:51

摘要: 2020年,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该如何做?上海该如何在推进就业工作面前,弈出“先手棋”?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8%左右和4.3%左右,新增就业岗位 50万个。这是在今年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给自己提出的要求。


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对比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当时的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在4.3%左右。


直面压力,上海在做出最大努力!


2019年初,上海出台的“一号文件”便是《关于做好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一年以来,围绕稳增长带动稳就业,上海各级政府部门更是不断出台政策。


负重前行,方向不变。任重千钧,唯有担当。


2020年,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该如何做?上海该如何在推进就业工作面前,弈出“先手棋”?为此,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他们针对“稳就业”中企业、职工和大学生最为关心的“六问”,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烁见。


一问稳企政策如何真正到位?

“一减一增”措施要更有力


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稳就业,首先要稳企业,尤其是要稳住能够吸纳巨大就业需求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汉君建议,要实行更为积极就业政策,聚焦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


民企,是上海吸纳就业群体不折不扣的“主力军”。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会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发布的《上海市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上海2019届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分布于全市1.94万家单位。通过对比发现,200人以下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共吸纳就业40.3%,是毫不夸张的“大户”。


就在两会之前的一周,上海市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举行,541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本次招聘会,推出12759个招聘岗位。其中,民营企业共计277家,占比高达51.2%。


“经济下行的趋势何时结束,目前尚无定论,但这一不利形势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造成的阻碍是肯定的。”韩汉君指出,在这种前提下,政府更需要出台政策做好“加减法”。要让企业“减”包袱,轻装上阵;要为企业“增”活力,不断释放利好,就业质量才有更好保障。


事实上,在2019年人社部制定的“稳就业”重点工作中,第一项举措就是要在为企业减负担增活力上下功夫。无论是减税降费、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力度和幅度,还是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直接的受惠主体都直指企业。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中,在做“加法”方面,主要包括通过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政策支持企业稳岗,通过挖掘内需、加大投资、稳定外贸、培育壮大新动能拓展就业空间等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此外,针对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的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30日。在做“减法”方面,则涵盖了研究适时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和制度性成本,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等措施。


就上海而言,去年1至11月,全市新增减税降费1609.7亿元。仅以“放宽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引入超额累进计税方法,年应纳税所得不超过300万的企业税负降低50%以上”这一政策,2019年前三季度所属期新增减税额55.9亿元,上海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逾140万户,占总户数比重超过94%。


韩汉君表示,一“减”一“增”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体现得极为明显。上海明确提出,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而由上海市发改委会同上海市司法局、市政府办公厅、市经信委、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起草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明确提出,鼓励金融创新,为诚信纳税的高科技企业、轻资产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上海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中不得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设置歧视性条件。


同时,韩汉君指出,高端制造业将是下一步上海吸纳就业岗位的“发力点”


“高端制造业将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韩汉君表示,与服务业不同的是,这一产业发展方向是经济稳定发展新的增长极。


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9年前三季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点聚焦的三大战略性产业领域中,生物医药投资增长66.6%,集成电路增幅46%,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700亿元。


“特别是临港,目前正在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韩汉君表示,加大对“上海智造”的政策扶持,将会对稳岗援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问大学生如何度过最难就业季

先上岗再择业避免慢就业


加强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2020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预计总量为19.3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0.3万人,这是近日在“上海市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首场招聘会”上,上海学生事务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


经济发展缓行,加上毕业生总量的增长,“史上最难就业季”让不少青年人望而生畏。如何帮助他们就业启航?这是不少市人大代表正在思考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普陀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许鸿蕨就指出,青年人首先应从自身做起,不再一味“择己所需”,而是应“择世所需”。“这个世,指的就是当下经济形势发展之下的就业形势。年轻人应该摒弃固有观念,一方面要避免慢就业、不就业,不要安逸地躺在家庭提供的物质环境中,不肯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尽早地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不要盲目依靠间隔年、读研再深造等方式,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


许鸿蕨表示,早在十多年前,她就曾提出过“斜杠青年”的说法,鼓励青年们如果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可以通过兼职的方式同时体验多份工作,积累更多的经验。


市人大代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指出,现在许多学生得不到有用的招聘信息,而一些企业又苦于无处招人,学校就要在其中起到桥梁作用。“学生得端正心态,不能太挑三拣四;企业也要放平心态,不要试图从招聘会中直接招到一个完美学生,双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期,并在未来中不断精进。”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应用型高校应该掌握产业动态,了解市场需求。“我们会从开设新专业、调整现有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在求职上更有竞争力。”


三问:创业带动就业如何体现?

要让更多创业者“见缝插针”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稳就业,要稳存量,还要扩增量。


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旭就指出,在稳就业过程中,除着力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外,也应当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重要作用。


根据第三方机构开展的上海市民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上海市民的整体创业活动率从2008年的7.4%提高到2018年的12.7%,多年来始终保持正增长的态势,同时创业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近年来,按照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本市连续实施了四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并将创建工作向社区延伸。据统计,2009年至2017年的前三轮行动计划累计已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0.6万人,带动就业82.5万人。


按照每年平均增加50万个就业岗位来简单计算,创业带动就业岗位的比例,占到了其中的五分之一。


根据市人社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创业动机来看,上海机会型创业的比例远高于生存型创业,达到了15:2,超过了全国3:2的平均水平;从创业人群来看,拥有高学历和知识背景的人群占比越来越高,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增幅很明显。从创业方向来看,更多的是选择科技创新类或者是现代服务业,为优化上海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增添了动力。


“当前,创业氛围很好,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赵旭指出,就年轻创业者而言,有激情有想法,但存在缺乏创业指导、项目落地成功率不高、资金不足等难题,这更需要政府部门以“店小二”的精神在改善营商环境的同时,做好创业服务。


赵旭建议,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更应“见缝插针”,在市场“生态圈”中找到“缝隙”,展现自我特点,这样更容易得以存活。


“例如,在不少行业内,初创企业若与垄断性企业硬碰硬,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赵旭表示,但事实上,“大象”和“蚂蚁”也能和谐共处,关键在于后者可以解决前者的“痛点”。


大事业都是从小突破慢慢累积起来的,大公司都是从小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赵旭看来,聚焦科技创业,服务企业需求,将会是下一轮上海扶持创业的重要工作,为青年创业者营造更好环境,就能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扎根上海这片沃土。


四问:如何化解结构性矛盾?

政策松绑“盘活”就业


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政府如何化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许鸿蕨一针见血地指出:就业结构性矛盾存在,并非因为上海低端基础岗位劳动力不足,而是该领域并没有真正被“盘活”。


许鸿蕨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在技术岗位、销售岗位、服务性岗位的市场需求大,但求职者寥寥。而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最新公布《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其中上海地区短缺职业包括眼镜验光员、农产品购销员、道路客运汽车驾驶员、机械设备安装工、营销员等。“在现有劳动力资源较为紧缺的情况下,为何不让上述岗位实现自由执业呢?”她提出,这样对就业者而言,可以直接解决薪水较低的问题,对企业、对社会而言,则可以找到人手,缓解就业压力。


“比方说,在不少企业里,技术类岗位工人薪水低,工作量处于不饱和状态。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来为他们加薪,提高待遇,那企业压力过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但是,如果这些岗位的工人可以自由执业,同时在许多家企业、平台‘兼职’,是不是工资自然就多了,缺工人的企业也少了,企业负担也轻了呢?”她认为,现在共享经济十分发达,而共享经济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就业。


不仅如此,她也透露,在自己来两会现场之前,许多民营企业的老总还找到她,希望能为他们呼吁,让政府部门在某些政策上真正“松绑”,为企业发展留出合理的空间。


“举个例子,税收和社保缴费政策并行,一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用人成本过高,尤其是小微企业难以负重前行。那么,政府部门是否可以提供柔性政策,给企业自由选择缴费模式的权利呢?”许鸿蕨还认为,政府部门想要真正实现援企稳岗,不能单靠发放补助,而是应该在一些政策制定上再动动脑筋。


“上海要优化营商环境,要扶持企业,要提高就业率,不是光靠发钱就能解决的。”许鸿蕨表示,从她的工作经验来看,如果单单强调“带动就业能提供房租补贴”等政策,一些不良企业会钻空子,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虚假就业”的反面作用;但如果政府能在政策上松绑,企业会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政府的用心。


五问:如何贡献工会力量?

提升职工素质就能捧牢“饭碗”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助力更多劳动者强技能、稳就业、增收入——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社会的‘稳定器’”。谈及稳就业的相关话题,市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立新如此说道,他还进一步表示,“工会组织在稳就业方面有条件也有能力贡献更多的力量。”


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内经济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要稳定就业态势并保持足够数量的就业规模,张立新认为只有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有效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进而让职工把“饭碗”捧得更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在去年市政协大会发言上,市政协常委、市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姜海涛就曾代表市总工会呼吁,要把稳就业当做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加大产业工人转岗技能培训。


这一呼声,得到了市政府的积极回应。在2019年的“1号文件”及相关通知中,明确经认定有培训需求的困难企业按本市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职工培训的有关规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并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培训费的,对培训合格人员按实际培训费用100%给予培训费补贴。同时,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鼓励企业组织技能岗位新招用员工或转岗人员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扩大培训规模。


张立新表示,过去一年上海建工实现了校招2800余人,社招2000多人的成绩,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逆势扩展,其中既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也离不开工会长期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今年,建工集团将扩建管理学院,为更多职工提升技能搭建平台。


不断提升职工职业技能仅是稳就业的一方面,张立新还指出,工会作为职工的“贴心人、娘家人”, “应当积极参与‘春风行动’,打造就业工作品牌,促进农民工、分流转岗职工、困难职工等群体的实现再就业。”同时,工会组织还要注重职工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维护和发展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他表示,建工集团正逐步将职代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等制度纳入企业章程、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让职工实现舒心劳动、体面工作。


六问:如何更好推动高质量就业?

弘扬工匠精神攒足职工底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大力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节选


高质量就业,底气从哪里来?


“越是承压的时候,工匠精神越能为发展提供信心和底气。”在市政协委员洪刚眼中,面对目前的困难更多需要冷思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是破解难题的重要途径。


作为造船业的一员,洪刚亲身经历了我国船舶在国际市场上份额不断提升,一个个技术难关接连突破的过程,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很多时候,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精心打磨产品,难题终会迎刃而解。”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之机器换人的趋势日渐流行,洪刚认为工匠精神依旧不会过时,“强调技术,追求极致,这样的坚持会在日积月累之下不断积累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