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暖呵护】没空跑哺乳室?没条件建妈咪小屋?这个小发明实现“移动”哺乳,成为背奶妈妈“保护伞”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0-01-21 13:38

摘要: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有5辆微型移动哺乳车,2年前它们从这里的妈咪小屋里驶出,让大批“背奶妈妈”得以“喂爱坚持”。

一辆装着万向轮的小推车,内设小型冷藏柜、消毒柜、吸奶器、集乳袋……,车上折叠着的架子和帘子一旦撑起后,马上变身“保护伞”,“背奶妈妈”躲进帘内,就能放心地集乳了。


这样的爱心妈咪微型移动哺乳车,占地一平方米左右,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共有5辆。2年前,它第一次从这里的爱心妈咪小屋中驶出,如今,它们每天穿梭在中心各幢医务楼里,默默为30几位“背奶妈妈”提供贴心服务,让她们在繁忙而充满风险的医务工作中,“喂爱坚持”。


喂爱”点亮小发明




市公卫临床中心前身是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收治各类传染性疾病,并承担上海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任务。2003年SARS后,中心本部由上海市区搬迁到金山,远离中心城区75公里,如今,职工每天上下班要花上4个小时。


和大多数上海三甲医院一样,这里的女职工占绝对多数,1300多名职工中,女性占7成多,其中,育龄女职工630人。而近几年,每年都有三四十名女职工处于哺乳期。按理说,偌大的中心只有一家25平方米的爱心妈咪小屋,应该供不应求才对,但是该中心调研后却发现,“背奶妈妈”的需求虽然迫切,但小屋的实际使用率却并未达到预期。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距离与时间的矛盾,传染性疾病工作有其特殊性,医疗工作繁忙,楼宇之间距离较远,哺乳妈妈挤不出时间往返于哺乳室和工作场所。”该中心女工委主任曹蓓蕾说,整个中心有15栋建筑,职工从一栋楼到另一栋楼最长要走超过15分钟的路,而背奶妈妈每天只有1个小时的采乳时间,时间根本来不及。再建几间妈咪小屋,也不现实。因为,医院的医疗和病房用房资源本来就十分紧张。于是,爱心妈咪小屋建设管理团队展开“头脑风暴”,终于灵光一现,把目光投向医疗小推车的改装上。“她们过不来,我们就送过去!让我们的背奶妈妈在科室内也能拥有私密、温馨、专属的哺乳屋。” 曹蓓蕾说。


经历两年升级改造,如今,爱心妈咪微型移动哺乳车已经“进化”到第三代——配万向车轮,可以去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四驱电动伸缩式遮挡外形,保障哺乳私密性;车体带锁,专人专用,含一体电源、折叠凳、垃圾处理盒,使用卫生方便,又兼顾隐私。哺乳车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随处放置,只要有电源,推过去都能用,这既解决了很多单位缺少专门场地的难题,又充分利用了空间,而且,一辆“移动哺乳车”也不贵,基础款成本在3000元左右,电动款大约6000元。


移动哺乳车受到很多“背奶妈妈”的喜欢,已经有卫生系统的多家医疗机构来取经,也想购买几辆回去。但是,曹蓓蕾还是不满意,“我们还想从车体自重和功能性上不断完善改进,比如尝试用食品级塑料材质替代金属材质,想办法让小车用起来更轻便些。”据悉,移动式爱心妈咪哺乳车已获得上海市医务职工创新发明“星光计划”二等奖,并申报了发明专利。2018年,妈咪小屋管理团队还受邀在卫生健康委妇委、上海市总工会分享这项创新发明,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米阳光”洒向更多女职工




创新来自需求,需求源于关爱。爱心妈咪小屋创办7年来,累计服务186位女职工,关爱也在创建过程中一次次升级、升华,移动哺乳车就是在不断升级中孕育出的“爱心发明”。


小屋建成不单是辟一处安静、整洁、私密之地,在创建过程中,小屋管理团队始终在思考如何提高小屋的利用率,如何通过小屋为特殊时期女职工解决孕产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7年间,小屋的软硬件同步提升,顺利完成了三次升级。


初建小屋,无私孕育爱 2013年,上海市总工会启动爱心妈咪小屋建设项目,市公卫临床中心积极响应,“母爱十平方”应运而生。为了保障小屋科学规范地运作,中心还成立爱心妈咪小屋建设管理团队,设具有医学背景的负责人一名,临床、科研、影像、药剂等各条线女职工共8人加盟,她们定期召开会议,组织策划各类小屋关爱活动。


首次升级,理念成就爱 小屋初创时,团队就不断听取意见,不断升级服务软件:一是修订制度,完善管理;二是酒店式管理,专人负责,跟踪需求。2015年,公卫小屋被市总评为首批上海市五星级“爱心妈咪小屋”。


二次升级,至情彰显爱 随着小屋使用率的提高,10平方米的面积已经捉襟见肘。2017年,小屋二次升级,着力提升温馨感和亲和力,“母爱十平方”更名为“一米阳光房”。升级重点有四:一是扩增面积至25平方米;二是划分功能,将小屋划分为新妈妈采乳区、孕妈妈小憩区、影视教育区以及卫生消毒区,各功能更清晰科学;三是提升理念,充分发挥医疗专业优势,定期开展小屋核心活动;四是资源共享,定期派发妈咪大礼包,开通“小屋”微信群,邀请专业人士加入,为妈咪解疑答惑。升级后的小屋,真正成为女职工心里的“一米阳光”。


“我们的小屋微信群活跃着100多人呢,不仅有奶爸奶妈,还有儿科医生、营养师、妇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师、母乳喂养师等各界专业人士,很多职工还把这个公益群分享给亲友,大家在这里交流育儿知识,解答各种疑难,微信群已经成为小屋建设一支不可多得的智囊团和粉丝团。” 曹蓓蕾说。


持续改进,初见成效,但关爱的脚步并未停歇。团队注重总结,主动分享,播撒爱的能量。近两年,在卫健委妇委的帮助下,她们联合市血液中心、疾控中心等兄弟单位,开展了《爱心妈咪小屋创建指南手册》和《女职工四期权益保障总攻略》两项课题调研,为创建单位提供建设参考。团队还赴医务系统外3家五星“爱心妈咪小屋”交流学习,收集优秀举措,优化服务内涵,巩固爱的“堡垒”。在团队努力下,《小屋》课题研究获优秀成果奖,小屋负责人获上海市爱心公益使者。


三次升级,智慧升华爱 有需求做导向,服务创新才能在实践中更人性化。团队广泛征集女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由此产生将妈咪小屋“送进”科室的大胆设想:当女职工有哺乳需求,但因各种原因无法使用实体小屋时,女工组长负责申领移动“小屋”至工作场地,并对使用情况、“小屋”维护、管理情况进行跟踪,哺乳期结束即可归还。此项设计,不但规避了时间与距离的矛盾,更解决了医疗用房紧张的窘境。于是,移动爱心妈咪哺乳车诞生了。


哺乳车聘请多个专业人士,共同把控设计方案,还邀请哺乳期女职工作为志愿者,对小车内设电器及哺乳设备进行测试和评价。由于这一创新设计实实在在惠及每个哺乳妈妈,得到大家由衷点赞。目前哺乳车在公卫中心内部流动,团队仍在收集数据和反馈,不断完善改进中。




“母乳喂养,贵在坚持,职场妈妈在工作中往往身心疲累,很难坚持。我们希望小屋和小屋走出的这一辆辆移动哺乳车,化作‘一米阳光’,照进‘背奶妈妈’的心田,呵护着她们,鼓励她们坚持下去。”曹蓓蕾说,2019年,市区分部又新建一家妈咪小屋,名叫“又见一米阳光”。两家公卫小屋,5辆移动哺乳车,组成一个充满阳光的小家,给那些在特殊时期仍然坚守在医疗一线的医疗女卫士,更多温暖和力量。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打造共享之“家”,一起“喂爱”加...

【最暖呵护】疫情期间,这家医院的...

【最暖呵护】没空跑哺乳室?没条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