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贞劳模创新工作室:心里有爱,点亮患者生命之光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饶茗柯 发布时间:2024-01-17 11:22

摘要: 陈贞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关注患者需求,切实解决危重患者护理难题,减轻他们的病痛。

“我们试着再用一点力,今天比昨天表现好”……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6号楼重症监护室内,一位头戴呼吸机的患者倚靠在病床上,双脚略微吃力地蹬着“单车”,伴随着护士长陈贞的耐心指导,他脚下的动作也愈发熟练。“我们运用这种卧式功率自行车,让病人在床上也可以锻炼下肢力量,希望他们走出ICU后可以更快地回归日常生活。”陈贞解释道。最近一年,她与团队将目光聚焦于危重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为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寻求“良方”。


“好护士应该心里有爱、眼里有人、脑里有料、手里有活、脚下有轮,”从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21年,陈贞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对职业和病人的爱,一直激励着我。”如今,她的身边也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2021年,陈贞劳模工作室成立,202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由10名临床一线的护士组成。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关注患者需求,切实解决危重患者护理难题,减轻他们的病痛。


让危重症病人活得更好


冬日的午后,年过七旬的陆阿姨刚刚结束活动,乐呵呵地回到病床上。谁能想到,这位老人几个月前还是个躺在ICU中的危重病人。而这种变化得益于陈贞团队开发出的一系列康复训练。


“ICU的绝大多数患者下床活动困难,甚至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这就导致病人的肌力严重下降。”陈贞解释道,这意味着不少重症患者即便得到救治,也可能出现走路速度慢、握力受损等问题。为此,陈贞带领团队致力于重症康复领域的创新护理。ICU病人大多戴着呼吸机,工作室就采用卧式功率自行车,让病人躺在床上活动下肢;患者病情好转后,护士就引导他们坐在病床上进行小幅度自主活动;待病人进一步恢复,再用海绵积木,让他们通过更为精细的动作锻炼手部力量。


一系列的康复训练让陆阿姨从坐起来、站起来,到走出ICU,住进普通病房。“病人逐渐好转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陈贞目光明亮,她坚信,重症护理不仅要让患者活下来,还要活得更好。最近,她与团队又开发出一种多功能调节锻炼装置,患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选择锻炼模式。“目前我们正在申请专利,如果能够顺利投入使用,一定能帮助更多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她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护理创新减轻病人的痛


在日间化疗门诊中,不少患者需要长期置管,这期间的导管维护就成了一大难题。于是,门诊输液室的徐雅敏想了个法子,联动信息部门,通过微信小程序定期为患者推送维护指引和后续就诊时间,得到了患者一致点赞。团队成员徐雅敏坦言:“一切,都是为了解决病人的苦痛。”在工作室中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她擅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减轻病人的痛是我们创新的动力与初衷。”陈贞将这一理念作为自己和工作室的前进方向,也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位成员。不断有团队成员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并在解决一个个护理难题中实现个人成长。近年来,工作室涌现出一批独当一面的青年技术骨干,还有多名成员入选上海市护理学会和华东医院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陈老师的这一理念时刻鼓舞着我。”重症监护室护士夏露感慨道,近两年她不断探索和改进老年患者日间手术护理流程,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最近,陈贞和团队又将目光转向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期望能够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抚平他们受伤的心,这对团队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但这一次,她们将继续全力以赴。未来,她也将带领这支队伍,在提升患者幸福感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