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劳模创新工作室:抚平伤痛,化“腐朽”为神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饶茗柯 发布时间:2024-01-17 11:22

摘要: 多年来,王静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于探寻伤口造口护理技术及流程的新方法,不断化“腐朽”为神奇。

1月初的傍晚,一位单侧鼻腔息肉患者刚做完鼻内窥镜手术就神清气爽地离开了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在这里,耳鼻咽喉科医生和伤口诊疗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让鼻息肉患者在术后当日出院成为了可能。“以往做完手术的患者需要在鼻腔中填塞膨胀海绵,用于创面止血,这导致病人术后无法用鼻子呼吸,还会头部胀痛、流泪,”杨浦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解释道,“我们通过与耳鼻咽喉科协作,在术中对创面进行提前干预,让病人无需忍受鼻腔填塞的不适。”


扎根伤口护理20余年,王静对于伤口造口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如今,作为左英护理奖获得者、上海市劳模,她也想带领更多护理工作者向前跑。2021年,以她名字命名的专科护理创新工作室成立,2023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工作室致力于探寻伤口造口护理技术及流程的新方法,不断化“腐朽”为神奇。


持续破解伤口护理难题


一位患者因创伤处不断渗出脓液而饱受折磨,多次检查却始终找不出真实原因,最后辗转找到了王静团队。团队大胆借用了多普勒超声技术,顺利找出“手术植入钢钉产生排异反应”这一病因。“超声技术可以解决部分疑难伤口‘探查难’的问题,”王静表示,“一旦确定病因,后续的治疗就手到擒来了。”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新型护理技术,仅仅是工作室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工作室从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出发,在一次次护理中寻找伤口造口的新突破。窦道伤口大多窄小狭长,团队就将内窥镜技术引入伤口探视,实现创面修复时“看得到、够得着”;糖尿病足患者长期遭受伤口溃疡的折磨,工作室就将小切口串并联引流技术应用于创面治疗,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也让病人减少截肢的风险……一项项创新成果落地让团队信心倍增,近年来,工作室还与乳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联动,通过医护合作实现从治疗到创面护理的一站式诊断,成功打造出多学科协作创面诊疗中心,在提升伤口治愈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患者就医“少跑路、少往返”。



让患者不再为就医奔波


“创面诊断:下肢静脉溃疡”“建议使用藻酸盐敷料进行治疗”……在王静的手机中,“伤口记录册”详细记载着数个病例及其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这本“小册子”中的病例并不限于杨浦医院。“通过‘伤口护理小程序’,和杨浦医院建立医联体的各家医院、护理院和养老机构的患者病例都可以上传,再由我们进行线上会诊和跟诊。”王静介绍,为了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同质化、便捷的医疗服务,她与团队成员联合区域内养老机构组成“专科护理联合体”,研发护理小程序,开展线上问诊、护理会诊、分级诊疗,将专业团队下沉到基层,让全新的护理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我们希望病人一出家门就能找到一张可以信任的床,一名可以托付生命的医护人员。”让患者不为就诊奔波,这是王静的期许,也是团队打造“护联体”的初衷。近年来,团队还坚持“授人以渔”,在护理院开设专家带教门诊和压力性损伤联合门诊、慢性创面专区等,每周工作室成员开展3次现场查房指导。几年下来,杨浦区的伤口造口护理人才不断涌现,杨浦区日月星护理院护士徐蓉蓉还在东方论坛--伤口造口案例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创新未必是从无到有,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临床结局也是一种创新。”在王静看来,技术与理念的创新同等重要。未来,她也将带领团队在伤口造口护理领域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