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如人生丨《囧妈》之问:今天,我们如何与亲人和解?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0-04-03 11:16

摘要: 特别期待着能让观众在新年里“看囧妈,抱妈妈”的他不禁感叹,“我如愿以偿了。

撇开电影,聊聊家庭


几经周折,导演徐峥的最新力作《囧妈》终于在大年初一问世网络。特别期待着能让观众在新年里“看囧妈,抱妈妈”的他不禁感叹,“我如愿以偿了。”


一如目前的豆瓣5.9评分,观众对电影的评价的确呈现明显的两极化,而大家所射的“靶心”却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喜欢者云,故事内容超脱了一般喜剧片的轻浮,让人笑中带泪,在剧中母子“冰释前嫌”的故事里看见了自己与家庭的未来可能性;但批评者说,导演和编剧根本是在强行煽情,对当代亲子问题的探讨隔靴搔痒,所谓人物情感的和解完全经不起推敲,是硬凑上去的嘛!


不得不说,要将高级的好笑与深刻的意义完美结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可能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境界,抑或者是一个根本无法、也无须平衡的伪命题。但撇开对电影表现手法的探讨,《囧妈》所抛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展开一番思考。毕竟电影只有2个小时,你我的人生却是漫长的一辈子。电影可以假煽情、逻辑不通,但我们不都期待从伤痕累累的原生家庭中,获得和解与重生的力量吗?


我与你,我与它


《囧妈》的故事不必赘述。中年男子徐伊万,自主创业,身价不菲,事业虽然顺遂,却与妻子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一次意外,被迫与母亲开始了一趟六天六夜自北京赴莫斯科的火车之旅。密闭的空间,两代人的“缝隙”被无限放大;观念的冲突,言语的冲撞,彼此的矛盾随着一路的火车直线升级,而后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终在坦诚相见中重拾了理解与包容。


中肯地说,在营造两代人的戏剧冲突中,导演是用心且成功的。那些桥段不都在你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停不下来的小番茄;把手机插进米里的迷信;纠结一块红烧肉的饮食控制;还有,偷偷崩溃、偷偷反抗的瞬间……


为什么明明相爱,却还是带来了伤害?这也是贯穿全篇的反思主题。


我们不妨站在一位哲学家的洞见之上来找寻答案。马丁·布伯,20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我与你》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在这本书中,马丁·布伯说,世间的关系总括就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有一段“改造论”的台词一定令观众印象深刻。先是在电影开头,徐伊万的妻子对他说,“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雷同的语句结构与用词,又出现在之后徐伊万与母亲的对话中,“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还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


一段亲密关系若长期处于"我与它"的模式里,就容易导致一方借着爱的名义,做着控制和"改造"对方的事情。看似是在为对方好,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


这种隐秘的伤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许多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积极地看待,这种冲突是好的,因为唯有如此,彼此才能撕开在"我与它"之下的和睦假象,让"我与你"的关系可能从缝隙中生发出来。


爱是接纳和尊重


也正是在旅行中,母子间一次真诚的口角之后,才解开了伊万对父母婚姻的深深误会,他也才真正体认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段婚姻里的不幸与艰难。


当然,为了促成两人的和解,导演还特别设置了不少近乎奇幻的情节,比如被野熊攻击、偶遇别人家的婚礼、坐上宋小宝的热气球……在电影浪漫化的处理中,令两代人的灵魂得以平等地相遇了。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是一本艰深难懂的书,我们想要做到随时随在的“我与你”状态,绝非易事。不过《 妈》倒提供了一个开启“我与你”关系的钥匙,借着徐伊万的旅行感悟,“这六天的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纳和尊重。”不管你觉得电影的这句金句出现得是否突兀,它的确值得我们收藏心间。


旅行之后,电影的大女主“ 妈”不仅和自己的儿子和解,也与已故的丈夫和解了。而更重要的是,即便往后的单身岁月不能再“捆绑”儿子,也无法享受别人家含饴弄孙的快乐,她却拥有了真正“我与你”的一群伙伴,和她们共同的事业。那个洗尽铅华,登上舞台,纵情歌唱的“ 妈”,好美、好美。她无须再为谁活了,从今往后,为了自己而活出精彩。


笔者还很喜欢电影中徐伊万和妻子张璐的情感走向。相信是导演刻意地安排,让他们在互诉衷肠后,没有重修旧好。这种“违背”国人传统期待的设定,却更符合你我现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哪会像是琼瑶剧,因为男主的一番痛彻告白,女主就改变一切计划,重回他的怀抱?


但话说回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既然一本结婚证,无法锁住已渐行渐远的两人;那么一本离婚证又怎能推开明白了爱之真谛后的两个升华的灵魂呢。“张璐,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会记住,你给过我的所有的美好,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徐伊万的结局,却亦无法限制你我真实的人生啊。


本文首发于《上海工运》2期。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变“奇思妙想”为“真抓实干” —...

《红旗周报》:最早提出“组织武装...

《布尔塞维克》:“中国革命新道路...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