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落地是关键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3-08-14 12:10

摘要: “取经”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落地是关键。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不平等”的社会观念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对标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我们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能从中学习借鉴什么?又如何将“双元制”本土化?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双元制”教育

“上学就是在赚钱”


“双元制”在德国现状如何?记者就此连线采访了中德双元制职教培训从业者,德国捷牧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马晶,以及正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孙萌。


马晶介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有两个,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剩下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在企业当“学徒工”期间,学生还能领到薪水,即“上学就是在赚钱”。学校和企业两者的时间比例大约是3:7。通常情况下,学生入学前就必须通过双向选择与一家实习企业签约,在两年至三年半内完成培训,通过毕业的评估考试后,就可获得全国承认的执业资格证书,学生可选择进入签约企业或其他企业工作。总而言之,“双元制”其实不是学校在招生,而是学校在帮企业“招工”。该教育模式强调实践工作经验,学生在实习期间就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培训的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匹配,接受企业价值观的灌输,最终获得实践技能,学生毕业后企业愿意要,学生也愿意留。“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德国,约六成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马晶表示,德国青年人其实也热衷追求高学历,但是大学“宽进严出”的要求,使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最终还是选择了有收入和工作保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发展的起点,如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已实现与高等教育的贯通。学生完成职业教育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获得更高级别的资格;也可以选择进企业工作,在岗位上提升自己的技能。”


马晶认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在职业学校和实习工作之间实行并行的教育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和认证程度,各个行业制定了统一的教育标准。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工作,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尚需进一步完善。“德国的职校生想要毕业,必须要通过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会从理论到实操,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含金量非常高。而我们职校生考取的一些证书,就相当于‘没有路考获得的驾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实操考核流于形式。”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法》颁布后,产教融合趋势明显,大量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选择职业教育方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马晶表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产业为导向,就是“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布局到哪里”。“我们人口红利消失后,产业升级是唯一出路。企业占据了较为优势的市场地位,具备更高的上下游议价能力,在高附加值产业中劳动的工人的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发展好职业教育,既能服务好产业发展的需求,又能释放巨大人才红利。”


留学德国

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


目前,德国政府认可的职业培训工种约320个,职业种类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就业领域,既有像汽车修理师这样的传统职业,又有像警察、消防员这样的特殊职业工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双元制”教育也走进了大学,引入了“专业学士”“专业硕士”等学位制度,极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德国,超过一半的人都是通过“双元制”教育进入职场的。记者采访发现,一些中国高中乃至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到德国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以此打通另一扇相对小众的“通往成功的大门”。


2022年,孙萌从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后,便选择远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家酒店,接受为期三年的酒店管理方向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我觉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一模式,像是在培养一位全面的人才,学完后能够轻松接替酒店的任何一个工作。比如我这一周还在做客房服务员,下一周就有可能在办公室做账,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事务,感受不同的工作。”孙萌直言,现在本科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有竞争力,如果她选择继续考研究生,或者找一份工作,“很有可能卷不过,会被淘汰。”孙萌说,她选择到异国他乡接受职业教育是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喜欢旅行和美食,喜欢跟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则是工作时能感受到顾客的尊重,不会被老板“压榨”,生活比较惬意。“大学时,我曾在一家西餐厅做寒假工,当时就有一种客人高人一等的感觉。在德国,我没有这种感受,任何职业、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双元制”的本土化

更要因地制宜


“即便我们做好万全保障,万一学生在我们企业出了伤害事故,这风险谁来担?”“教育成本高昂,普通中小微企业如何负担得起?”“除了工资,是否要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呢?”“德国有许多百年传承的小微企业,学生自开始就抱着未来要留在企业的目的去的。假若我们企业开展‘双元制’教育,能留住学生吗?”……在奉贤区四团镇多家汽车零配件企业采访中,企业向记者道出了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的顾虑。事实上,企业的担忧不难理解,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到头来或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


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模式在职业学校同样存在“水土不服”。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沈小毓介绍说,一方面,她所在职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学生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95%选择继续提升学历且考上了高职,仅有5%的学生选择直接参加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赔本买卖”肯定很难推动下去。她透露,校企关系的维系,还得是“互惠互利”。“我们和上汽集团关系一直不错,学校为企业送去了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企业为我们提供教学、比赛装备及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


马晶告诉记者,要想成为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硬性条件有三个,缺一不可:有职业学校学习经历、有相关专业工作经历以及职业教育师范本科学习。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双师型”教师。但在我国的一些职业院校,部分教师大学刚毕业就直接迈上了职校的讲台,实操经验较为欠缺。“我们招聘教师有着严格的规定,学历必须是本科及以上水平,这就意味着,一些手艺活了得但学历略低的技师,无法通过招聘进入学校。”沈小毓称,目前,学校正通过外聘技能大师、年轻教师与技能大师跟班学习、寒暑假进企业实训等方式,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弥补这一短板。“站上职校的讲台,手上没点功夫,怎敢面对学生?我们现在对教师的最低要求至少是高级技师水平。”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德国各个职业相对平等、薪资水平大抵相当这一现状,是绝大多数德国青年人愿意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原因之一。“无论你是坐办公室的白领,还是工厂里干活的工人,薪水其实是差不多的。打个比方,如果我是一个修车店的老板,那我肯定更愿意拿出高价钱给修车师傅,而不是销售。在德国,卖车是一次性买卖,售后的维修保养才是赚钱的大头。”马晶说。


1998年修订版《新华词典》有关标点符号应用的例句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又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之别,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布局、设计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吸收“双元制”职业教育好的内容,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将“双元制”本土化,让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新刊速递|战高温,工会送来夏日清...

新刊速递|让匠心与创新同行!上海...

《上海工运》新刊速递|奋进新征程...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