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做医生也要能当发明家!上海一家医院用内部“诺贝尔奖”鼓励医学创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19-08-23 17:31

摘要: 用制度激励医务人员创新,将医学成功转化为临床实践应用,这种良性制度将成为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每年申请专利150项,成功转化59项,签约金额高达6000万元!上海一家医院在内部推行“诺贝尔奖”模式,以此鼓励医生开展医学创新。


今天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的誓师大会。“我们不仅为了比赛而誓师,更是为了鼓励医护人员医学创新。”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表示。


在这次誓师大会上,6个参赛项目逐一亮相,多家知识产权代理企业现场和项目负责人开展洽谈。在看了项目介绍后,有企业负责人感叹:原来医生当起发明家来,也这么厉害!


譬如血浆miRNA肝癌检测试剂盒,由樊嘉院士和周俭教授团队研发,抽血就可准确诊断早期肝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




又如,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的阿尔茨海默病国家一类新药项目,能长时间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由于这一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的药物和手段,新药研发是各国生物医药研发争抢的制高点,因此未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为什么一家医院可以一下子拿出手这么多“重磅”成果?奥秘就在于,中山医院有一个自己的“诺贝尔奖”制度——医院临床科技创新评奖制度。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医学创新备受关注。中山医院先后制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利工作管理条例》,多措并举来引导、帮助、管理医生们的专利项目转化,多渠道促进医学创新项目真正产业化。


数据显示,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每年申请专利约150项,共计59项专利成功转化,签约总金额逾6000万人民币。部分产品正式投产后,还可获得销售额提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介绍,医学创新转化是衡量医院水平和支撑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设立这样的赛事,正是为了调动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创新热情,促进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汇集医学创新领域的顶尖资源,解决当前国内医学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助力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Cell》重磅!肝脏里的“谍战...

今天,又是一个“逆行勇士”团圆日...

《新冠肺炎防治复旦中山方案》向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