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参与度不高,可回收垃圾没人收,怎么破?市人大审议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19-11-14 18:52

摘要: 下阶段市政府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上海市民垃圾分类的整体成效好于预期,但流动人员参与度较低,居民的行为也还未完全固话。今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本市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情况的报告。报告透露,上海将强化引导宣传,加快末端设施建设,尽快健全分类处理体系,预计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可回收垃圾分出量同比增长4.6倍


据上海市副市长汤志平介绍,自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居民参与积极性远超预期,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90%。分类实效提升同样远超预期,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960吨/日,较2018年10月增长4.6倍;湿垃圾分出量约达8710吨/日,较2018年10月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控制低于14830吨/日,较2018年10月减少30%;有害垃圾分出量1吨/日,较2018年日均增长9倍多。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上海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全面提速。投放点基本改造完成、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两网融合“点站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分类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


目前,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3998个、中转站181个、大型集散场9个。湿垃圾项目中,1个已建成、5个已开工,1个计划年底前开工;干垃圾项目中,2个已建成、4个已开工,2个计划年底前开工。目前,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已达2.435万吨/日。


分类处理体系不够健全


可回收垃圾分出量同比增长了4.6倍,那这些被分出来的垃圾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让人没那么满意了。


据悉,市人大对本市16个区实现了全覆盖监督,抽查暗访了150余个点位。针对检查中发现的瓶颈短板,监督检查组梳理了六大类31个问题,回收体系建设就是其中之一。


有代表反映,目前,在再生资源回收方面,资源回收企业参与两网融合的模式尚不清晰,主渠道作用未能发挥,纸、金属等高价值可回收物大多还是停留于“游击队”的回收模式,玻璃、织物、塑料等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依然很低。有些区的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有些已经出台的也未落地实施,资源回收及利用企业普遍面临用地难、物流成本高的问题。


另外,在暗访中,市人大代表也曾发现部分小区有害垃圾有混装、清运不及时的现象,一些油漆桶、过期药品收集之后无处处置。


分类习惯还需进一步养成


此外,虽然垃圾分类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申城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影响全市面上垃圾分类的整体实效。如,宣传动员仍存在盲区,流动人员参与程度不高,居民行为也还未完全固化,依赖志愿者监督。


汤志平指出,针对流动人员宣传引导不足参与程度不高。上海流动人口好几百万,由于全国各省市垃圾分类推进程度不一,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流动人员的分类宣传引导,是提升交通站点及枢纽、旅游景点、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实效的有效途径。


并且,垃圾分类的长效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居民习惯还需强化巩固。《条例》实施后,虽然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超预期,但还有部分居民没有主动自觉参与分类,还没有形成自然的习惯。


对此,下阶段市政府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更大实效。记者了解到,在健全分类处理体系方面,2020年底前建成3座干垃圾焚烧项目,2021年底前再建成3座干垃圾焚烧项目,到2022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在宣传上,将继续强化针对性宣传动员,实现全方位宣传覆盖,对进入上海的外地手机用户,发送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等。



摄 影:叶佳琦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返沪

自动驾驶不合法?代表建议:完善法...

全国人大代表王建宇:加强长三角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