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党旗红 | 54个日夜,24小时热线,5000万点击——2022年劳动报社抗疫纪实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机关党建微平台 发布时间:2022-05-27 18:01

摘要: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的劳动报人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用坚守扛起工会媒体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每个新闻人都是一名战士。


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闻令而动、逆行出征的劳动报人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用坚守扛起工会媒体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坚持驻守报社长达一个多月,克服洗澡、睡觉、吃饭等种种困难,确保报纸如常出版;主动深入一线体验基层防控工作,带来全媒体语境下真实鲜活的现场报道;一根热线24小时不间断,为市民群众答惑解难;与时间赛跑为信息插上“流量翅膀”,时刻传递信心和勇气;行政大后方全力支持前线,时刻给予最坚实保障……这是一支经受了大仗硬仗考验的队伍,劳动报社上下联动,相互协同,在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过程中,用信念牢记着,用行动践行着。


第一篇章:为了一张报纸——24名驻守者的54个日夜


2022年5月8日17时,总编辑王厚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他以一段视频更新了朋友圈:“难熬的日子终会过去,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画面中,导航里平时常常一片红的高架路畅通无阻,天高云淡间,已然有了夏的味道。


这一刻,距离他吹响集结号,召集第一批驻守者在报社开动员会已经过去整整39天。自3月31日起,王厚富和副总编辑赵迎佳带领马永卿、蔡敏敏、严迅军、殷莹等10余人日夜驻守报社,保障了封闭期间劳动报的正常出版。从5月8日起,党委书记崔校军、副总编辑张红星、副总编辑管一珉带领毛文华、成刚等陆续进驻报社,成为第二批保障团队。


衣食住行好辛苦


时间拨回到一个半月前。4月1日3时起,上海浦西地区开始实施封控。3月31日15时,来自三个中心不同工种的报社员工准时出现在六楼会议室,召开第一次碰头会,目的就是——封控期间,全力以赴确保正常安全地出报。


从接到驻守通知,到下达集结命令,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犹豫,“行”“没问题”“马上准备”,言简意赅,掷地有声。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原计划4天的“闪击战”成了漫长的“拉锯战”。同事们回忆说,牙膏只带了一小支,有的人剃须刀也没带,一周下来形象大变、风度不再。


经过多方协调,“舌尖上的焦虑”最先缓解。尽管天天盒饭,但有时用街道发放的物资做个汤加个菜,大家已经很满足了。还有不少封控在家的同事想方设法弄点吃的送进报社,这些补给的到来,为驻守日历添上了改善伙食的“好日子”。


新闻是日日出新的易碎品,一次性袜子却成了不得不循环的长期用品。由于换洗衣服不够,很多原本在家不干家务的大老爷们洗起了衣袜。5楼露台成了晾衣的“阳台”;长尾夹有了“衣夹”的新用途;晾衣绳不够,就把一双双袜子像烧饼一样围着脸盆贴一圈……


洗澡和睡觉最麻烦。报社是一个纯办公场所,生活类配备基本没有。一张两尺宽的行军床、一个睡袋,就是特殊时期的装备。身形健硕的那几位说,“人塞进睡袋,不能动,更不能翻身”。后来,有人干脆把睡袋垫在身下,有人睡上了会议桌,腰不好的拿几本书垫在下面。4月初,上海的天气忽冷忽热,最低温一度降到了7-8℃,薄被上压了外套,到午夜还是冻醒了。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一天不洗澡就难受,两天不洗澡简直没法见人。但在报社驻守的这些天里,哪怕遇到30多℃的“蒸笼天”,轮流去厕所隔间用热水擦一擦,就是奢侈的“体面”。


“不被看见”也坚持


赵迎佳为每一板吃完的高血压药做了记录,日益减少的药片背后,是堆积如山的版面大样和从未间断的出报节奏。


条件艰苦,坚持出报,没点底气,很难办到。在人手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严格遵循市委、市总工会要求,每天零差错出报,工会、职工抗疫报道精彩呈现,这些,就是驻守者的底气。截至5月19日,《劳动报》共刊发报道逾627篇,共计206个整版,在疫情封控期间“不被看见”的日日夜夜,这是一群新闻工作者和工会工作者的坚持。


5月5日,又是一个不眠夜。17时许,接到指示,次日需见报一篇关于上海工会关爱劳模、困难职工及灵活就业群体的跨版稿件。火速传达,立马执行,采访、写稿、审稿、改稿、定稿、传稿、编辑、排版、校对、二审、三审……没有一个人迟疑,没有一个环节拖沓。凌晨3点,题为《守望相助手足情 冷暖牵挂暖人心——上海工会关爱劳模、困难职工及灵活就业群体纪实》的跨版稿件应运而生,在这个5月,亮出属于工会人的战斗姿态。


“接力棒”已就位


54天里,有坚如磐石。总编辑王厚富率先垂范,坐镇一线,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始终和编辑们吃住在一起,每天坚持等到版面签完大样再离开。这些天,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定海神针”。


54天里,有感人肺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39年的副总编辑赵迎佳今年6月就要退休了,驻守报社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最特殊的临别纪念,为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54天里,有不能忘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编辑中心副总监蔡敏敏驻守期间度过了生日,用盒饭庆祝,用可乐干杯,同事们坐下来谈谈心,这也是人生特别难忘的回忆吧。


54天里,有热血沸腾。编辑中心倪斌、党政中心陈健,受到这个战斗集体无私奉献、攻坚克难氛围的激励和带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分别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交接驻守的前一晚,很多人失眠了。即将换防返家的倪斌说:“没有想象中的喜悦,更多是不舍。”这一刻大家更懂得,同事就是战友,报社就是阵地。


5月14日晚,接力上阵的编辑中心组版房葛瑾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并肩作战,接力棒已就位!”5月18日,蔡敏敏在短暂休整后再度进驻报社,而换防出去的同志们也纷纷表示:召必回,战必胜!在全市疫情防控攻坚阶段,只要号角响起、战斗不息,劳动报疫情保障工作专班的岗位就会一棒一棒接力下去。


永远最有力的支持


有人问,苦吗?大家的回答不约而同:“苦,但我们身后永远有最有力的支持,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莫负春在参加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工作的同时,始终心系工会。他再三叮嘱:“报道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宣传重点对准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和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黄红牵头组建微信联络群,每周对宣传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找定位、定主题、划重点,在“五一”劳动节、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等重要时间节点作出关键部署,为报社带来“审度时宜,虑定而动”的定力。


市总工会副主席、劳动报社社长桂晓燕是报社各项工作的“总指挥长”,宣传报道计划、重点版面安排以及员工生活情况可谓面面俱到,让大家觉得特殊时期的工作尽管又难又苦,但还是有主心骨的。


分管劳动关系帮困救济工作的市总工会副主席张得志,在求助热线遇到亟需处理的急难愁盼问题时,第一时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直管单位帮助解决。


市总工会经审委主任、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丁巍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党建引领、宣传激励、关心关爱等各项措施,为报社凝聚起向心力。


“自上而下”的决策引领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汇聚成各条战线的巨大合力。“工”克时艰,“会”聚力量,成了每个逆行者最有力的支持。


2.png


第二篇章:为了一根热线——发烫的听筒温暖人心


“您好,这里是劳动报疫情求助热线,请问您有什么问题?”


在本轮疫情防控中,上海各家媒体都开通了疫情求助平台,劳动报社是唯一一家晒出手机号码,向公众公布24小时接听热线的媒体。


18901882662,这个手机号在特殊时期为困境中的人们排忧解难。电话一头,是无数陌生的声音,焦急失落,泣不成声,另一头,是一群用行动回应诉求、用聆听守候的“知心报人”。


“解忧热线”不掉线


24小时不间断的防疫求助平台,不简单。谁来接听?如何助人?……桩桩件件难题摆在面前。


“记者在前线报道战疫实况,我们理应承担起后方工作!”在报社党政主要领导统筹安排下,副总监马永卿带领党政中心成立了疫情求助热线专班,每天8时至22时,每人轮班2小时接听日间热线;晚上22时至次日8时,安排专人接听夜间热线。同时,“申工社”“劳动报”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小编进行线上求助互动,及时发送后台市民的网上求助,由热线人员回拨核实,再向涉及街道居委沟通,或报送有关部门协调。


4月15日22时30分,求助平台正式开通。电话公布不到一小时,就被“打爆了”。“小区封控着,看病怎么办?”“同一栋楼里有阳,如何消杀?”……诉求复杂多样,问题层出不穷,不出半小时,听筒就打得发烫。


截至5月23日19时,劳动报/申工社疫情求助平台已接听电话4000余次,收集有效求助信息1582条,推动进展678条。一个多月来,帮助市民和外地来沪重症急症人员紧急就医、配药、孕检,帮助幼儿、医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返家,协助运送急需物资,及时提供开诊医院查询、线上配药渠道等信息……热线够“热”,才能暖民心,这就是接线员们揣在心里的那句话。


一封感谢信赞担当


5月3日,一封感谢信在报社热线专班组传开了:“感谢贵社在疫情期间开通求助热线,帮助广大的市民群众解决当下各种紧急需求,与民办实事,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最好的印证。’”


原来,市民顾女士80岁的父亲因胆结石胆囊炎急性发作并伴高烧被送入医院救治,由于病房爆满无法安排住院,只能每日往返医院吊水治疗。然而,顾女士与父母两家小区均因疫情管控无法外出。父亲年事已高,亦属残障人士,且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来回交通出行成了一个难题。


收到求助后,报社热线总值班很快联系了顾女士父母所在街道,将情况详细告知,街道工作人员核实后,很快安排好了就医车辆。


做最可靠的倾听者


接听求助热线需要实干,更需要共情。“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有的人还没开始说,就哭了起来,有些人情绪很激动,说话断断续续,要先安抚好。”马永卿说,接线员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学会切换性格,也许上一秒还是雷厉风行的办事员,下一秒就要做个耐心温柔的倾听者。


倾听也是一种力量。“‘你们的电话打得通!’这是时常能听到的一句话。还有人说,‘你们愿意仔细听我说话,真好’……”多位接线员提到反馈时,脸上隐隐有着小小的骄傲。


3.png


第三篇章:为了一种坚守——永远在路上的新闻人


一边“逆向而行”赴一线,一边“昼夜不息”守阵线,本轮疫情对每一位采编人员来说都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作为第一时间的报道者,记者和新媒体小编体会也更深。


隔离,阻挡不了奔赴一线的心


“我们都是无名之辈,做好自己的事,关心好家人,有能力就帮下别人,这就够了!”一篇题为《无名之辈》的报道刷屏朋友圈,它出自时政中心记者胡玉荣的手笔。疫情以来,他辗转在医院血透病房、核酸采样点、社区一线,把一线抗疫故事通过一篇篇报道呈现在市民眼前,让人们更真切了解防疫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心境。


可他说,自己依然有懊恼,“每篇报道都写得很痛苦,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能做的很少,只有真实记录,给微光一点鼓励。”


报社副总编辑、时政中心总监王诗富从4月中旬起驻扎在社区防疫一线,连续四周多没回家,用一个个vlog捕捉基层抗疫画面。他还常常在朋友圈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志愿者心声,“命运慷慨,传来了赴一线的通知”“如您所愿,解封以后,重归自由的乐园”。


病毒阻挡不了奔赴一线的步伐,居家隔离不了新闻记录的初心。疫情以来,工会中心、时政中心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远程连线、电话交流、网上沟通等多渠道,策划推出“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记者在‘疫’线”“上海工会与职工战‘疫’纪实”等专题报道,将涌现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带到市民身边,传递工会作为和职工声音,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来吧,哪怕每分每秒皆是战斗


这不是编辑中心新媒体部第一次策划涉疫报道。“虽然早就习惯了这种节奏,但这一轮疫情中,弦绷得更紧了,网络就是战场,每分每秒都要战斗”,部门主任田静说。此时,在报社副总编辑、中心总监施严,副总监蔡敏敏带领下,她和她的部门已昼夜连轴高强度工作了近3个月。


如果用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流行语来形容这段时间的工作,高频词一定是:安排!


新闻早晚报,安排!于是,每天早上4时50分和每晚7时,《醒来》和《明阅》两档姊妹栏目,覆盖职工阅读全时段。以一篇篇阅读量10万+的信息大餐,为网友带来最新最快的防疫动态。从“早安”到“晚安”,与网友日夜相伴,在疫情当下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新手段、新平台。


短视频、海报,安排!于是,封控在家的摄像,用无人机从家中窗口飞出,记录疫情下这座城市从安静到复苏的变化;新媒体小编早晚连班,创作出五一劳动节、上海防疫提示、社会面清零等一系列海报。


谣言太多,亟需“正本清源”,安排!于是,劳动报微信公众号在每频次推送中,及时转载官方辟谣信息,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滚动更新。


这些只是日程表上的一角。从时间紧、任务重的“五一”节公益片到每天常态化的3-5场直播,从庆祝建团百年期间7x24小时值班到每天早8点晚1点的全时段覆盖,从维护12个平台更新到打造图文、视频、海报组合拳产品,从日产微信10万+,到800万+播放量的抖音爆款……大家笑着说,“一个没有在吃饭、睡觉、上厕所、洗澡、核酸检测时接到过任务电话的小编,是不完整的。”


“我是职工,我为职工”


如果说争分夺秒是新闻媒体的“速度”,那么一心为“工”就是政务新媒体的“态度”。


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申工社编辑部就开启了“白+黑”模式:每天清晨五点半推送《晨会》、早上八点最新疫情数据发布、十点及时跟进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随时更新各类涉疫信息,联合各部门、单位推出直播、文艺作品征集等职工关爱系列活动……“每天超长待机16、7个小时,非常时期,大家铆着一股劲。”小编们说。


作为上海市总工会对外宣传的官方“窗口”,“工”字当头,聚焦坚守岗位、齐心抗疫的一线职工,瞄准各行各业积极投身复工复产的劳动者,彰显劳模先进人物在战疫一线的责任担当,是小编们日常工作的准则,也是内心秉持的原则。


信念汇聚成合力,4月5日发布的推文《哭了》阅读量高达567.6万,创“申工社”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的历史新高。这篇推文,其实不仅仅只是一篇新媒体作品,更是疫情当下“我是职工、我为职工”的信心决心。


千万级流量解答“时代之问”


截至5月19日,劳动观察APP、申工社、劳动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稿件2867条;申工社、劳动报抖音号和微信视频号发布视频稿件503条;战疫相关稿件全网点击量超过5000万……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笔和镜头就是新闻人最有力的武器。


除了一线采编岗位,还有很多劳动报人在默默中做奉献,于细微处见担当。这张栉风沐雨七十余载的报纸,在面对时代之问时有一种精神在赓续,新闻人的坚守始终扛在一代代报人肩头。

责任编辑:林锦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警惕!新增本土确诊13例,在3地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5+2...

“沪”助互济,共渡难关!谢谢你,...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