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展余韵犹在!这些上海老歌全部使用沪语演唱,你做得到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19-08-22 10:48

摘要: 黎锦晖不会想到,百年后人们再次唱起同样的曲调,是为了重振沪语。

《渔光曲》、《何日君再来》还有《四季歌》,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老歌,想必多数人都能够随口哼唱几句,不过,如果使用最地道的上海方言来演唱,你是否有信心将它演唱得完整并准确?换一个简单的问题:上海话中“情爱”的“情”,究竟该如何发音才最正统?在日前上海书展《上海老歌沪语版40首》的签售会现场,歌手纪晓兰的几个问题,让不少上海的老观众都犹豫起来。


沪语版老歌唱响,这位老人泪目了


2019上海书展日前刚刚落下帷幕,其盛况仿佛仍在眼前。今年书展,一大批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图书和活动推出,其中有上海通志馆推出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上海滩》丛书,还有《市井深处觅童谣——上海经典童谣选》及读者见面会,“王小毛”家族的集体亮相让不少观众惊喜不已。 而对于这些书的编者来说,上海话作为江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传承和发扬,才是眼下最重要的议题。


8月19日晚,在上海展览中心的西阳光棚活动区,歌手纪晓兰一袭华丽的荧光色旗袍,惊艳了全场。在接连使用沪语演唱了多首上海老歌后,纪晓兰向已经沸腾的台下观众问道:“好听吗?我最后再为大家唱一首《玫瑰玫瑰我爱你》,我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玫瑰香自夜上海》!”


观众欢呼,音乐响起。此刻,该曲原作者、音乐家陈歌辛的次子陈铿正低调地坐在台下,听到熟悉的旋律,感动写满老人的面庞,眼中浮起一层雾气。短暂的互动结束后,签售环节开始。陈铿捧着坚持自费购买的这本《上海老歌沪语版40首》走上台去,请此书的三位编者签名。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支持,以及对所有为上海老歌推广做出贡献的人的表示感谢。



推广沪语方言,说得不如唱得好


上海一直是一座“爱乐之城”,据考,上海曾是最早接触到唱片的中国城市。作为上海老歌的忠实歌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曾出版多部著作,多年来致力于上海老歌的研究与推广;钱乃荣作为上海沪语专家,也曾发表论文对上海老歌的探索和评议;歌手纪晓兰则长期演唱上海老歌,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因缘际会下,这三个人凑在一起,探讨起沪语和上海老歌的现状与发展,居然一拍即合,决定做一次全新的探索:不如使用沪语来演唱这些上海老歌,并将其制成CD和图书出版!“我们是怀着无比珍爱和敬畏的心情,希望能发掘出潜藏在这些老歌深处灵动的海派密码,让它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辉。” 王勇这样告诉劳动报记者。


在王勇看来,沪语中包含着上海人长久以来凝聚的价值观、素质、灵动、创意等灵性数据,它恰恰也是大都市健康发展与成长的基因和根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上海话是一座可深度开采的文化宝藏,通过歌曲、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尽心将其开掘。”



软糯亲切的沪语歌词,翻译是难题


话虽如此,真正要从选歌开始,对上海老歌进行沪语“翻译”,继而为歌手及乐队进行整整40首的现场录音和后制工作,最终将其出版成册加上CD发行,这一切并没有那么容易。


录音师沈屹告诉劳动报记者,光是歌曲的录制工作,就进行了六次——每次2天,每天12个小时。由于为歌曲伴奏的上海邻爵士乐团是一支老牌爵士乐队,演奏员通常只通过歌曲的和弦走向进行自由发挥,没有固定的乐谱,这给现场录制带来了很大困难——每次录到的音乐都不尽相同,无法快速进行乐句的拼接和剪辑。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反复录制,以追求更完美的效果。


而如何将普通话歌词精准地“翻译”成上海方言,更是一个需要反复打磨的过程——创作团队给自己的要求是:既要让词句自然地符合上海生活语言的特点,又不能过于俚俗到像滑稽戏中的沪语,意境还要与原词相符,真正做到软糯亲切、柔美丰满。


“上海一直是一座海纳百川的大都会,我们书中所选择的时代曲,最初不少是外地来沪的有志之士怀着创新的意向创作的。”王勇说。这些“有志之士”中,就包括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黎锦晖虽为湖南湘潭人,来到上海后很快被海派文化同化,创作的音乐中多有江南民歌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上世纪20年代,黎锦晖在上海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写作大量歌词,正是为了在上海地区进行普通话的推广,并且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而今,匆匆百年已过,黎锦晖不会想到,当今天人们再次唱起同样的曲调,是为了重振沪语。“我觉得,这大概就是一个轮回吧。” 王勇说,“音乐永远是最好的载体,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听唱这些悦耳的歌曲时,能学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上海方言,同时也能让全国各地的人,体会到沪语的魅力,这就足够了。”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书展余韵犹在!这些上海老歌全部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