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泥”的年轻陶瓷工匠①】创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不争一时得失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琳 发布时间:2019-07-16 12:41

摘要: 只有让自己融入泥土,才能有机会理解创作的各种意趣;也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耐得住寂寞,不争一时得失。

经济学家、网络红人吴晓波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提及在景德镇观摩各个工作室的展品时,这样说:“当我看到那些年轻匠人设计制作的陶瓷作品时,我看得入迷了,忘记了时间。”他的直观感受是,和老一代陶瓷艺人相对保守的作品相比,一批年轻匠人正用他们的坚守和创新塑造新一代的中国瓷艺风采。


事实上,此言非虚。从2010年开始,因为工作机缘,沪上知名媒体人、策展人顾青开始涉足陶瓷艺术。当她踏足景德镇这个古老的中国瓷都,便被这里传统与创新交融的火热景象深深吸引了。


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创作者们聚集在景德镇,用陶瓷作为创作介质,以头脑和双手的彼此协作书写自己的理想。按照顾青的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文化的开放性上,景德镇和上海有相同之处,不同国家、年龄、教育背景的人,怀着对陶瓷的热情来到这里,都可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天地,这也是在国内诸多陶瓷产区中,景德镇最为吸引人的一点。”

但和从事其他行业的年轻人相比,做陶瓷的年轻人身上都带着这个群体特有的属性,和老一代陶瓷创作人如出一辙。“因为要日日跟泥土打交道,解决泥料、釉药、烧窑的各种问题,他们往往朴素实在,性情内敛,有些人甚至寡言。”顾青在她的新作,描摹新一代陶瓷创作者,记录她在无数次走入景德镇后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气象的观察和感悟的新作《入泥》中这样说。张爱玲曾形容深爱一个人的姿态,是“低到尘埃里”,而作为陶瓷创作者,他们的日常创作姿态,则是融入泥土之中。“只有让自己融入泥土,才能有机会理解创作的各种意趣;也只有双脚踩在大地上,才能耐得住寂寞,不争一时得失。”


陶瓷艺术创作者们身上的这种气质,使得他们成为工匠的典型代表。每当人们提起工匠精神,脑海中总会闪现出匠人双手与泥相伴的画面。


同时,这些年轻匠人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他们的创新有多“新”,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青花可以描绘现代感十足的波点和格纹;金属质地的银釉能勾勒烟雨朦胧的山水;市井的盖碗可如咖啡杯般时髦华丽;葵口和划花器皿复活的形制里有朴素的美……在年轻的创造者手中,古老又日常的陶瓷,焕发出许多新的可能,传统也现代,艺术亦生活。  


在上海淮海中路的OpenMUJI,顾青曾策划过一场名为《入泥———本土青年陶作家群展》的展览,将书中所涉及的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搬到了上海。追随着这些年轻匠人的身影,聆听年轻匠心的故事,你不只会看到一群默默做陶瓷的年轻人,还会为发现中国瓷艺历久弥新,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惊喜。

对于这些年轻陶瓷创作者的故事,顾青相当熟稔。用她的话来说,“认真做陶瓷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动”,这是关于年轻匠人坚守传统,突破创新的故事,其中写满了不易和艰辛。而他们的未来会如何?作为与本土陶瓷创作者关系最为亲近的扶持者、研究者、策展人,顾青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劳动报记者和她的直接对话之中,你也可以读出年轻陶瓷创作者的未来。


记者:您是从2010年开始涉猎陶艺的。能不能说一说这个节点前后,您的工作状态各方面因为陶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顾青:在2015年底正式离开媒体前,我做了很多年的设计艺术类媒体工作,有15年之久。从2010年开始关注陶艺,我的工作和兴趣,就跟手工艺发生了紧密的关联,这其中陶艺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载体。我也尝试将对于这部分的关注,通过杂志内容以及展览、论坛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我在2011年就策划过景德镇专题,当时首次提出“景漂”这个名词,也采访了大量在景德镇创作的年轻群体。2012年,我在上海策划了“将饮茶”五人茶具展,通过展览的形式,将陶艺创作群体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些在当时都属于比较早的。


记者:做陶瓷,“入泥”的状态,会让人朴实、内敛,这种状态映射到都市生活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顾青:“入泥”的状态映射到都市生活里,或许可以理解为踏实工作、真实生活。就以我为例子吧,我自己的性格其实非常内向,这个性格对从事媒体工作来说,是不加分的。但万事不绝对,也可能是由于我的性格缘故,我跟陶艺工作者这个群体的互动反而比较顺畅。他们觉得我真实,愿意打开心扉。


记者:《入泥》中您选择了数位在第一线从事陶艺创作的人物,是什么原因让您愿意将他们写入您个人的“笔记”之中?


顾青:这其中不少人是我从2010年起就开始接触观察的,我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也感动于他们在创作中投入的热情和坚持,选择的同时也是对作品的肯定。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这本书的线索,通过这些“切片”,我想部分还原出目前日用生活陶瓷领域的现状,同时也尝试梳理一些器物审美方面的逻辑。


记者:您之前提到过,只要这些陶艺创作者能有让自己悠游自在、游刃有余的“小圈子”,作品能有小一部分人愿意埋单,就够了,对于一个从事陶艺创作的人来说,这是比较好的成长路径吗?


顾青:我们目前就是一个起初阶段,这条路很长。我只能说目前市场在慢慢变好,落实到日用生活陶瓷这块,大家开始有更多的需求,希望能够寻找到符合自己生活环境、审美趣味的器具。


中国市场足够大,我相信每个认真的创作者,都能找到欣赏自己的族群(可能就是上面那句“小圈子”的意思)。每个人有适合自己的路径,每个人也会走弯路,我觉得这没有一定最圆满的法则。

责任编辑:陈琳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逆行一线,东山、梅山基地骨干支援...

一天需测十几万人,上海市生物医药...

他们是电力卫士、白衣天使、社区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