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解荣光:东北汉子守护蒸糕技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裴龙翔,实习生宋渌芊 发布时间:2019-07-26 08:18

摘要: 解荣光是徐行蒸糕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做的蒸糕在嘉定当地乃至上海江浙一带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

每当春去秋来,天气转寒之际,逢着重阳节或是年节,买上一块白白胖胖、香甜软糯的糯米蒸糕与家人分而食之,是江南人的传统习俗之一。徐行蒸糕在嘉定人的心中就代表着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


解荣光是徐行蒸糕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做的蒸糕在嘉定当地乃至上海江浙一带都有着响当当的名气。他也是徐行蒸糕在新时代的领路人,他改变了蒸糕糯米粉、粳米粉的搭配比例,开发了百余种新品,让蒸糕更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引进了打粉机、蒸糕模具等现代化设备,减轻人力负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最重要的是,他打造了“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这个品牌,为蒸糕申请了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蒸糕作为一项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这样一位带领着徐行传统蒸糕文化追逐着时代脚步的手艺人,却并非出自于江南,而是位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解荣光来自辽宁省鞍山市辽阳县,四十岁才来到上海闯荡,这个东北汉子是如何与蒸糕结下不解之缘的?从北方到南方,从闻所未闻到蒸糕匠人,从遭人质疑到今天的响亮招牌,解荣光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创业多磨难

来沪与蒸糕结缘


解荣光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一路坎坷。


18岁,解荣光开荒种大白菜贴补家用,可当年大白菜供大于求,在集市上堆积成山,他没能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翌年,他帮家里养猪。别人告诉他,给小猪喂盐长得快,结果小猪因为吃多了盐,48头最后只剩了12头。后来,他去黑龙江打拼,承包了一家砖瓦厂,做了两年,只勉强维持着不亏损的境地。告别砖瓦厂,他去大连卖猪肉,又亏了。只有跟着认识的小老板做炸猪肉丸子,让他有了一天一两百的盈利,这是他前半生的第一道阳光。


谈起人生经历,解荣光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样充满坎坷与挫折的人生,却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从不怨天尤人,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他不后悔自己的每一个决定。跌倒了就爬起来,在他身上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2005年10月,解荣光下定决心,要南下去上海闯一闯。有人担心他,可他却说:“不怕。人家说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我有一双勤劳的手,还怕什么?”他将两个女儿托付给父母,从鞍山市出发,和妻子骑了整整64小时三轮摩托,历经1800多公里的路程,在上海嘉定区徐行镇的亲戚家落脚,准备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就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的人生事业——徐行蒸糕。


刚开始,解荣光在李园菜场做保安队长,收入虽然稳定,但心里却更想做一番真正的事业。他发现每天早上徐行蒸糕的门口都有顾客来排队买糕,就动了学做蒸糕的心思。当时,徐行蒸糕的第二代传人王志祥老先生已经年逾古稀,确实也想收个徒弟来传承他的手艺。虽然解荣光是外乡人,但他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老人,最终答应收解荣光为徒。


 

一步一脚印

事业蒸蒸日上


万事开头难,创业的过程总是艰苦的。解荣光不怕苦不怕累,头脑又聪明,在王师傅的倾囊相授之下掌握了蒸糕的技艺。开店初期,他苦于囊中羞涩,也是王师傅处处帮衬,让他渡过了难关。解荣光对师傅充满了感激,将他视为人生路上的领路人,他常常带着自己的心意去看望师傅,把师傅对他的恩情挂在嘴边。


为了打开蒸糕的市场,解荣光广交好友,带着自己的蒸糕走遍大街小巷,走遍敬老院、福利院、居委会、旅行社,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老年群体之中打响了徐行蒸糕的名号。就这样,他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广,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他的固定客户已经发展到了100多户,他们来自徐行、嘉定、上海市区和苏州、无锡各地,每天最多能卖出3000斤蒸糕,拥有了二十多名员工。


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幸运女神似乎不怎么青睐解荣光,他也全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脚印地前行着。那年重阳节,解荣光接到了一通电话:“老解,今天重阳糕味道不对,不能发给老人啊。”这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当时“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的牌子刚刚打响,申遗工作也正在进行中,糕点的口味质量居然出现了差错,这对解荣光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自查问题。结果发现,原来是前几天购进的12吨粳米和糯米被供货商做了手脚,将陈米漂白以次充好,做出的蒸糕口味自然是一落千丈。已经做好的460个重阳糕要回收,剩下的米也不能再用,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店的口碑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妻子劝慰他说:“荣光,今天亏了,是人家负我们,只要我们不负人家,损失还会赚回来的。”男儿有泪不轻弹,那天他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吃一堑长一智,自此,解荣光更加注重原材料的质量,店里的粳米、糯米都由他亲自去市场采买,其他的辅料他也要一一把关。不过,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解荣光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继续思考蒸糕的未来发展之路。

 

非遗传承人

肩负起保护民俗文化的使命


解荣光知道,他的成功离不开人们对徐行蒸糕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如今市场上,各类糕点花样百出,味道好只是做好蒸糕的基础,想要把这份味道传承发扬出去,还得靠蒸糕的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做蒸糕热、累、脏,也没有官方认证的品牌商标,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行。解荣光决心要为徐行蒸糕正名,于是他开始为徐行蒸糕申报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奔波。2013年,“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品牌成立,正式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申遗工作。


2015年春节前夕,徐行蒸糕暨老解重阳糕文化研讨会举行,这对解荣光而言是历史性的一天,是对他8年奋斗最好的肯定。


会上,大家都对徐行蒸糕的文化内涵和申遗的可行性作了深入探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说:“凡是沾上文化的物品,都有生命力。”软糯的蒸糕是过去江南地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味,象征着蒸蒸日上、阖家团圆,既是人们在一年的辛苦劳作后一份甜甜的回报,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和睦的生活的向往。解荣光既然选择了这份行当,他的心里就有了传承传统的责任感,徐行蒸糕不是一块普通的糕点小吃,它承载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通过解荣光的努力,2015年6月6日,“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被批准列入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解荣光的糕点早已不在菜市场兜售,嘉定州桥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把位于州桥老街最热闹的一间铺面给他经营“徐行蒸糕·老解重阳糕”,传承徐行蒸糕的民俗文化。起初,他踏上徐行这片土地,只是为了寻求一份机遇,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现在,他已经深深爱上了徐行这片土地,成为这里的文化守护者、传播者、创新者。他也有了自己的徒弟,是他的外甥侯振,一个眼快手敏的聪明小伙,在他身边干了五年之后,也能在门店独当一面了。解荣光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蒸糕技艺的改良和品种的开发。他深知,创新是徐行蒸糕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成熟的加工技艺,精致的口感风味,再加以传统文化的点缀,徐行蒸糕是一道难以忘怀的美味,永远飘香于徐行这片土地之上。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绝活丨平凡无奇的面团在他手中华丽...

绝活丨非遗传承人吕协庄和她的传承...

职工故事丨“非遗”传人献礼党的生...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