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方显英雄本色!上海工匠、上海航天局812所宋华辉的“追星”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枫 发布时间:2019-12-23 13:37

摘要: 说起自己的“追星”路,宋华辉只有两个字:喜欢。

宋华辉,上海航天局812所一名卫星结构装配工,也是上海航天局结构平台精确修整工作室的负责人。投身航天事业22年来,他一直没有停下自己的“追星”脚步:先后承担了我国风云系列卫星、高分五号卫星、火星探测器等多个国家重点型号卫星的结构平台装配和组合加工任务,创造了零差错的卫星装配记录,他参与装配的多颗卫星获得国家、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说起自己的“追星”路,宋华辉只有两个字:喜欢。


20年前,简陋厂房里造卫星


1997年,中专毕业后,宋华辉面试了几家企业。一走进航天车间,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工作,“与那些流水线装配零件不同的是,这里的零件加工需要动脑筋、动手,我觉得自己更适合在航天。”加工完成的第一个星上叶片,让他将手头的工作和飞向太空的卫星有了具象化的联系,从此和“风云”系列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90年代,一间50平方米的红砖厂房便是“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的诞生地。厂房墙壁很薄,夏热冬寒,梅雨季厂房气温超过40摄氏度,冬天冻得人发抖,卫星装配时要用桌椅叠成高台,称重要靠菜场的四方秤砣。“当时没有数控加工设备,零部件制作全靠手工打造。”回忆起当时的条件,宋华辉记忆犹新。


条件简陋,但卫星结构高精度修整工况却很复杂,每颗卫星都是量身定制,每次修整都是挑战。宋华辉总是主动留下来,琢磨不同的加工思路,他反复提醒自己,“星上产品都是定制化生产,耽误不起,也错不起,更损失不起。”。


“很多人觉得这个工作很苦,总是加班。但是把工作当成兴趣,会发现很多乐趣”,一同进单位的30个同事,几年后走了不少,但凭着对工作的热爱,让宋华辉留了下来,日复一日提高技能。他的“零差错”,得到了卫星型号老总们“卫星交给他最放心”的高度评价,收获了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三、“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攻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提到宋华辉,就不能不提“风云四号”。2008年该型号立项时,设计师对标世界最先进卫星指标,提出了载荷安装平面0.1毫米的精度要求。这一要求在国外没有先例,当时的先进测量设备也只能做到0.5毫米,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1年宋华辉接到了“风云四号”模样星的精度修整挑战,“说真的,刚接到任务时,心里有些紧张,但也有些兴奋。”这一高难度挑战激起了宋华辉的斗志:面对高压的研制任务进度,为了确保能在卫星正式加工前解决精度问题,他放弃周末和假日,自费购买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探索和测试,研制设计了专门用于卫星结构修整的颤振抑制工装,总结了切削系统误差对卫星结构修整精度的影响,成功在2013年卫星初样阶段达到设计精度0.1毫米。


即便这样,他仍然不满足。他和团队钻研如何从测量源头提升精度,知识不足就查阅期刊论文,数据不够就调研行业先进测量设备,最终研究出了一种系统误差测量补偿方法,在2016年应用到风云四号正样结构后,他们将加工精度提高到0.05毫米,使风云四号的载荷安装平面加工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使我国气象卫星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其中的云图就是我们制造的风云卫星从太空传输回来的。”每当和家人朋友说起,宋华辉朴实的话语中总有充满一丝自豪。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疫路上有你同心守“沪”,上海金融...

职工故事|疫情防疫中的集体智慧:...

“卫星伴我们从初出茅庐到成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