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摄影师王啸飞:以镜头记录城市变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嘉宝 发布时间:2020-01-10 09:52

摘要: 从身边熟悉的医务工作者,到街头巷尾生活百态。

“今年除夕,我还是打算在单位里拍摄医护工作的同事。”春节假期将至,与大多数职工走亲访友、休闲度假的计划相比,摄影爱好者王啸飞的春节计划有些特别——佳节恰逢长假,他打算带着相机好好创作一番。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专业摄影师,王啸飞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从事纪实摄影创作,在他的镜头里我们总能看到一张张鲜活而充满温度的面孔。他说,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将镜头对准风光,但自己还是喜欢拍摄人,因为“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图片说明:#擦窗蜘蛛人#,2019年12月22日,广东省揭阳潮汕机场,两位蜘蛛人正在擦洗候机厅玻璃。(受访者供图)


非专业的专业摄影师


1969年出生的王啸飞是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管理岗位的一名职工,工作之外他也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纪实摄影爱好者。这些年,他用镜头记录生活百态、城市变迁,不少作品获得媒体转载,可以说是将爱好做到了专业程度。


谈及这份爱好,王啸飞告诉记者,自己对摄影的兴趣来自于父亲的启蒙。“那大约是我初中的时候,同样爱好摄影、爱好文艺的父亲带回一台海鸥相机,并教会了我怎么拍照片。”他回忆,年少时物质条件是相对匮乏的,不仅相机本身是一件奢侈品,拍摄使用的胶卷同样价格不菲,“一台相机大概要花上一年的工资,不过,虽然拍摄机会有限,但爱好的种子还是慢慢地生根发芽了。”


在后来的工作生活中,这份爱好一直如影相随。“真正全情投入地拍摄,其实是儿子上大学之后了”,王啸飞笑言,和每一位肩负家庭重任的父亲一样,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空闲好好享受爱好,“一有时间总是希望多陪陪孩子、督促课业,最多就是周末送孩子去辅导班,等他的下课的间隙,一个人走走拍拍,就很满足了。”


直到2014年前后儿子进入大学,王啸飞终于有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也正是那时起,从身边工作中最熟悉的医护人员,到街头巷尾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群;从上海人熟悉的老城区,到全国各地的钢铁厂……王啸飞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


王啸飞对单位旁边的甘泉公园是颇有感情的,午休时间只要有空他就会带上相机去采风。有时是拍摄健身的老人、跳舞的人群,有时是拍摄小动物和草木。他说,甘泉公园是自己磨练拍摄技巧的地方,也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它是一个会客厅,老年人在那里聊天说笑;也是个健身房,太极、甩鞭无所不有;它是个儿童乐园,孩子们尽情嬉戏;有时也是个临时的舞厅……五湖四海、各种口音,某种程度上,不同的文化在此融合,可以说是个取之不竭的拍摄命题。”


图片说明:#新年快乐#,2019年1月1日0:01,上海外滩。寒夜中,一位年轻的跨年夜执勤民警,被现场迎接新年的游客们的热情所打动,回过头往上海中心大厦632米高的楼顶看去,那里的LED灯光带刚刚打出了“新年快乐”的字样,他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受访者供图)


“人是最美的风景”


翻看王啸飞的摄影作品不难发现,在他的镜头里,人物是永恒的主题。跨年夜里,坚守岗位的执勤民警被游客们的喜悦打动,忍不住回头望向上海中心上“新年快乐”的字样,展露微笑;公园里,83岁的张阿姨用猫罐头喂养一个三个月大的小橘猫,退休后省吃俭用的她每个月5000块的工资大多用在了喂养流浪猫上;国家会展中心,一位男子一边打电话,一边从进博会吉祥物“进宝”身边路过;大年初一的医院休息室里,急诊科医生用微波炉加热了5个小时前食堂送来的盒饭,边吃边通过电话给父亲拜年……


王啸飞的摄影作品以人文题材、人物主题见长,总能击中观众心中柔软一隅。


“客观上来说,拍摄都市、人物类的作品更适合目前的工作节奏,如果拍摄自然风光,就需要很大的时间成本。”在王啸飞看来,自己在题材上的偏爱是内心选择和客观现实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我自己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也大多和人有关。比如同样是拍日出,我也更喜欢把人物放进画面。简简单单的一张风景虽然也很美,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


在王啸飞看来,人是最美的风景。这是他重要的创作理念,而落实到照片里,人物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物本身,更包括人生活的痕迹。他向记者回忆,自己在2007年左右曾在天潼路附近采风,“当时那里正在拆迁,一处残垣断壁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个厨房,墙上有一个小橱柜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咖啡杯。”这一处情景让王啸飞很受触动,“上海人是很会过日子的,我就在想这个杯子的主人搬离后心情是怎样的,不知道他是不是适应新生活。”


作为老上海人,王啸飞对弄堂生活很有感情,“石库门的邻里生活很亲密,像我们以前逢年过节,比如端午节,一个门牌号里就会有人买粽叶、有人买米、有人买肉,然后一起包粽子,和现在的高楼大厦里的邻里关系完全不同。”从这一角度出发,王啸飞希望用自己的照片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如果我的照片可以让观众停留一秒、两秒,那我会觉得很欣慰,我希望能和观众产生心理上的互动。”


图片说明:#福到猪年#,2019年2月2日,上海至成都的K4663次临时旅客列车上,淘气的小男孩把脸部紧紧地贴在餐车门玻璃上,鼻子因为受到挤压而扭曲变形。餐车里,列车员在玻璃表面贴上了福字、天花板下拉上了彩带,营造浓浓的年味。(受访者供图)


记录医护工作另一面


“那张跨年夜里执勤民警回眸一笑的照片也是如此”,对于照片所能传递的思想性,王啸飞有自己的看法。“所有职业的背后都是‘人’,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将职业符号化了。比如警察是严肃执法的、医护工作者是围绕着病人的,事实上,不同职业者背后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对新年到来的期待等等。”


就职于同济医院,王啸飞也以身边的医务工作者为题材进行创作,这些一线的同事为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基层医务工作者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而在休息室、躺椅上,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落,王啸飞也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医护工作不为人知的辛苦与不易,引发观众的思考。


有关医务工作者的题材是王啸飞一直致力创作的。“就摄影角度来说,对于医护工作的展现其实是屡见不鲜的,所以我多是将镜头聚焦于他们的‘另一面’。”从这一角度出发,王啸飞利用业余时间在同济医院进行了拍摄。一组除夕夜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组照中有几位护士在休息间分食肯德基的情景;也有四川护士拿出饭盒里的四川腊肠和同事分享的瞬间。


“那位来自四川的护士,当时是已经十点多了,她才拿出饭盒吃饭,里面的腊肠是她的妈妈特意从四川寄过来的,她拿出来和同事分享。春节是重要的节日,但由于工作需要,她坚守在岗位上,照片里有亲情、有同事间的友情,也有职业的坚守。”王啸飞说,除夕夜里令人感动的故事很多,“还有一位护士是来自安徽的,除夕当天,她的妈妈从老家赶到医院看她,带着自己做的饭菜。妈妈一直等到晚上七八点,用微波炉热了饭菜给女儿吃。”


此外,也有一张拍摄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照片令王啸飞记忆犹新,“当时包括同济医院在内的上海很多医院接收了伤员,那张照片拍摄于凌晨三点钟,一位骨科医生在两场手术的间隙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作为背景的手术室里护士们在为下一场手术做准备。”


“这些故事很多行业外的人是想不到的。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有救死扶伤充满力量的一面,也有身为儿女、父母柔软的一面,这些是我希望通过镜头表达的。”王啸飞说。



做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王啸飞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拍摄,他希望可以形成自己的专题系列。比如医护工作者,又比如都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最终展现的则是自己眼中城市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形成系列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什么是城市化的进程,哪些镜头可以反映城市化的进程,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而在这一过程中,王啸飞不断积累知识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来自不同职业,也一起探索城市的各个角落。


“我们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就是每年元旦第一天都要一起采风。”王啸飞告诉记者,今年元旦,他就和伙伴们一起在乍浦路桥采风拍摄,“这是拍摄外滩、东方明珠的黄金位置,但也是个摄影爱好者们几乎拍腻了的地点,想拍出新意是有点难度的。” 这几年,他和团队一起去过很多地方,也探索了很多新的题材。“比如钢铁厂题材,我们就去了四五家钢铁厂。一方面,钢铁厂面积大、很壮观、极具工业美感,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适合用镜头展现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变迁的重要见证。”


在杭州钢铁厂停产时,王啸飞就和同伴们一起断断续续拍摄了一年时间。“有的人可能比较注重建筑美学、形式上的美感,我是对光影比较偏好,喜欢几何构成、人文因素的东西。”在拍摄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技艺、共同进步。


王啸飞表示,他希望通过时间的积淀用作品做时代的记录者。“有的人喜欢先拍摄,然后渐渐整理形成系列,我则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整的拍摄计划再去行动。”谈及未来的拍摄,王啸飞有许多想法,比如海派文化、比如城市进程,“许多记录可能现在看来意义不大,但通过时间的积累就会显得很有意义。一张好的照片是缘分,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摄 影:李嘉宝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1000多幅摄影作品表现石油化工...

广东职工“中国梦·劳动美——我心...

“你笑起来,真好看! ——“致敬...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