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迹寻访丨安远路62弄锦绣里,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见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嘉宝 发布时间:2020-06-19 09:08

摘要: 劳动报记者日前实地探访这处红色印迹,虽时过境迁、几经改造,但谈起工人学校,一些老居民都有耳闻。

安远路旧称槟榔路,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位于62弄原锦绣里178-180号内。1920年秋,李启汉租下三间门面房子,连成一大间当教室,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第一所工人学校——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在此开学。学校旧址现已拆除,保留了“锦绣里”原名的新住宅楼在此拔地而起,沪西工人半日学校纪念馆正计划复建中。

 

劳动报记者日前实地探访这处红色印迹,虽时过境迁、几经改造,但谈起工人学校,一些老居民都有耳闻。可见,沪西红色往事在街头巷尾口口相传。

 

雨后寻访:新住宅楼中的红色基因

 

在手机地图里搜索“锦绣里”,跳出来的第一个地点是位于旧址附近的“锦绣里售楼处”。一个细雨蒙蒙的上午,记者带着诸多疑问来到安远路。

 

位于长寿路南侧,东临苏州河,西至昌化路,南至安远路,北面是新会路,保留“锦绣里”原名的新住宅楼正在紧密施工中。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周边商业、交通便利,处于普陀区内环内区域优越地段,高层住宅一经开盘十分抢手。

 

离开售楼处,记者在工地外围参观。据记载,安远路62弄178-180号比较靠后,几间房间原本相通。出门左转为苏州河,向北即是现今的长寿路,可想而知,当年革命先辈对学校地点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这个旧式里弄当年由日商内外棉纱厂建造,居住大量纺织工人,便于播撒革命的火种;另一方面,这里地形复杂、进退自如,适合与敌人巧妙周旋。

 

因拆迁缘故,虽处城中繁华地段,但工地周边路人不多。一位在附近经营小生意的安徽商贩热情向记者介绍,自己早年便知道此处有一革命旧址。“在弄堂深处,不是很引人瞩目。”他带记者爬上自家梯子,指向工地远端,大致描绘着当年遗址所在。“听有些人说过,原来里面是个学校,用来给工人上课,同时也进行一些革命工作。”

 

锦绣里动迁当年是件大事,至今仍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许多相关新闻。这片位于苏州河畔的土地上曾经居住着七百余户居民,随着旧城改造的实施,如今地块上的老旧建筑和厂房已被拆清,原先这里的老居民也已顺利搬入了新居。根据公开资料,新的锦绣里项目建成后住宅建筑总面积约6万平米,绿化面积约1.1万平米,将提供约384套精品住宅。施工计划显示,项目于2019年预售,2021年竣工。

 

 

居民回忆:夜校应该有一百多平方米

 

锦绣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方荣生,是一位生活在锦绣里的老居民。57岁的方书记出生在锦绣里,父母、爷爷、奶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生活的足迹。

 

方荣生介绍,早年,锦绣里不远处是上海第四棉纺织厂,不少职工居住于此,他的一家三代五个人都在纺织厂上班。方荣生回忆,拆迁前的62弄两侧是数排二层砖木结构工房,“条件改善后,一个门牌号楼上楼下一般是两户人家;旧社会时,一个门牌里面住四五家也是有可能的。”

 

“两侧数排二层工房中,有一栋三层的,是20世纪80年代因种种原因拆后重建的,弄堂最后面还剩几间私房。”虽时过境迁,但方荣生对锦绣里的旧貌依然印象很深。“一个门牌号下,楼上楼下各有一间17-18平方米的房间,一楼有6平方米左右厨房。”以此估算,当时的工人夜校应该有一百多平方米。

 

方荣生曾试图深入挖掘更多口述历史,不过随着居民迭代,许多原始住户已经不在,留存的记忆也是星星点点。“印象中大家都没有看到过‘工人半日学校’牌子。”他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保存的老照片,有当年锦绣里居委会的外景、有老小区的实景,也有大部分居民搬迁后的场景。动迁搬离时,方荣生的太太带走了自家的门牌号码,“她很怀旧,也是一种纪念吧”。

 

今年以来,“四史”学习掀起热潮,锦绣里居委会迎来了不少前来瞻仰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的访客。大家都期待着纪念馆快点建起来,让这段历史记忆得以更好地保存。

 

 

功勋卓著:一批工人骨干在此成长

 

统计显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近80万工人中有20余万是纺织工人,而全市58家纺织工厂中有近20家设在沪西。历史上的沪西区域大体包括现今普陀、静安、长宁、徐汇等区的一部分,小沙渡地区当年是沪西革命斗争的中心地域。

 

据记载,工人对李启汉的努力印象深刻,“沪西纱厂做工的工人时常回忆起1921年时的那座劳工半日学校和李启汉先生,因为在那里,他们听到了有关他们切身利益的真理。”

 

为了解除工人的疲劳、增加团结,下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听留声机、踢足球;授课时,教学又极具启发性,举例说,他们在教工人认识“天”这个字时,就把 “天”拆开,拆成“工人”两个字,他们告诉工人,因为工人是顶天立地的人,所以“天”字就是这么写的。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方式将深奥的理论传播给工人,在工人群体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学校成立后,尽管是免费的,但来参加学习的工人还是非常少。经了解,原因是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一天下来,非常疲劳,再无精神去读书学习了,只想参加一些文娱活动放松放松。李启汉了解此情况后,立即向党组织提出建议,把工人半日学校改为上海工人游艺会。这一招果然见效,参加的工人一天比一天多,一批工人骨干在这里成长起来。这些工人中,有内外棉五厂的戴器吉、十五厂的陶静轩、同兴纱厂的盛松林以及失业工人刘贯之等。

 

李启汉被捕入狱后,接手者是嵇直,嵇直从开办小型工人补习班做起。不久,嵇直的同学徐玮在劳勃生路(今长寿路)又办了一个工人补习班,1924年,两处班合并成为规模较大的工人补习学校。

 

工人半日学校在沪西一带传播革命火种,在前来听课的工人中,不少人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1925年的“二月大罢工”和“五卅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链接:“半日学校”大事记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即派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并着手筹组纺织工会。同年秋,上海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在槟榔路(今安远路)锦绣里开学。学校根据工人的作息分早晚两班上课,每日上午7时至9时针对夜工工人教学,下午7时至9时针对日工工人教学,故称“半日学校”。

 

■1921年春,半日学校重新开放,工人比初办时增多不少。李启汉还下苦功改掉湖南乡音,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上课时李启汉就与工人们坐在一起,像谈家常似的耐心地解答工人提出的问题。

 

■1921年8月,半日学校改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派干事李震瀛任校长。

 

■1921年秋被巡捕房查封。

 

■1922年6月,李启汉被捕入狱,学校被迫停办。

 

■2021年,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旧址纪念馆规划复建。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红色印迹寻访|《工人之路》的回“...

红色印迹寻访丨延伸阅读:上海的工...

红色印迹寻访丨从半日学校到工友俱...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