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等于奔波?幸福通勤离你有多远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作者:商文芳 发布时间:2020-07-08 11:02

摘要: 通勤不仅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高品质的生活也在漫长的通勤中日益损耗。

通勤,也许是最能体现大城市上班族无力感的一件事。有人,单程距离就相当于一个全程马拉松;有人,清晨6点已上路,只为避开早高峰;有人,每天在摇摇晃晃的地铁公交上“跋山涉水”、“上天入地”;只是到单位,已经耗尽所有力气。

 

城市大了,通勤距离变长了,通勤时间必然会增加吗?道路建了很多,为何依然还是堵?城市规划倡导的职住平衡理念,能否改善居民的通勤体验?

 

幸福通勤,5公里可达

 

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关系着居民幸福感,影响着城市宜居性。职住是城市空间的核心功能,决定了城市结构、空间绩效和运行成本。职住与通勤,是当前中国城市塑造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2020年5月,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百度地图慧眼联合发布了《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选取了36个中国主要城市,从通勤范围、职住空间匹配、通勤距离、幸福通勤、公交服务、轨道覆盖6个方面描绘了城市通勤画像。

 

《报告》认为,职住平衡和幸福通勤的距离是“5公里”,5公里内可采用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方式上班,会带来幸福的通勤体验。当然,享受5公里通勤的人数基本与城市规模成反比,36座城市里规模最小的拉萨,67%的通勤人口的通勤距离在5公里内;而规模最大的北京,只有38%的人口是属于幸福通勤,远低于其他城市。

 

长距离、长时间、多种交通工具切换,是通勤常态

 

除了表达幸福通勤的5公里指标外,《报告》还根据城市90%通勤人口的居住和办公地,勾画出一个“空间椭圆”,椭圆的长轴半径就是“通勤半径”。其中,北京、深圳、重庆的通勤半径达到40公里,这已经是目前城市交通系统支撑下最大的通勤半径,也是大部分人可接受通勤的极限值。

 

通勤除了距离长的痛点之外,另一个比较“酸爽”体验是乘车时间长,要在公交车、地铁和共享单车等模式中来回切换。《报告》提出了两个指标,一是“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占比”,45分钟通勤时间是合理通勤的基本保障,也反映了公交系统与职住空间的契合程度。45分钟公交服务能力比重越高,说明公交系统对城市通勤的保障越好。从数据看,深圳的公交服务能力最强,57%的人能实现45分钟公交到达目的地。

 

另一个指标是“轨道站点1千米半径覆盖通勤人口比重”,即家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1千米覆盖范围的通勤人口比重,体现了轨道线网与职住空间组织的匹配度。一般,城市越大,轨道交通越发达。当然,轨道线路越长并不意味着市民离地铁站就更近,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二,但这一指标只有27%,反映了城市功能、空间和交通系统的匹配度不够好,无法真正实现“TOD”模式,即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开发。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出行难”已成为众多城市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城市病”,甚至可能是一个“绝症”。

 

出行,涉及人与车、人与路、车与路等复杂关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把城市交通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治理。

 

通勤不仅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高品质的生活也在漫长的通勤中日益损耗。解决通勤难的当下之法:既要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设施建设上有治本之策,也要在交通疏导、交通管理上有治标之举。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逆行一线,东山、梅山基地骨干支援...

一天需测十几万人,上海市生物医药...

他们是电力卫士、白衣天使、社区大...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