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丨平凡无奇的面团在他手中华丽“变身”——记市北郊学校陈凯峰老师的面塑绝技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裴龙翔 发布时间:2021-03-14 10:57

摘要: 在市北郊学校担任美术老师的陈凯峰,正是上海“面人赵”的第三代传承人。

打开陈凯峰办公室里的展示柜,仿佛进入了一片想象力尽情驰骋的天地:惟妙惟肖的京剧人物、憨态可掬的卡通造型、飘逸帅气的武侠英雄……各式各样的玩偶林林总总摆满了靠墙的几个大柜子,尽管大小不一,却无不神情兼备、纤毫毕现。


面塑作品曾被赞为“无声的戏,立体的画”,而制作这些精美作品的原料,常常让不知情的参观者格外惊讶——只需寻常可见的面粉与颜料,加上巧思和妙手,就能制作出栩栩如生的各类器具、人物、甚至场景。2008年“海派面塑”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市北郊学校担任美术老师的陈凯峰,正是上海“面人赵”的第三代传承人。



细节打磨出精品


“现在大热的各类手办,说起来远没有面塑历史悠久。”陈凯峰的技艺来自家学传承,从外公赵阔明、母亲赵艳林,再到自己,三代人就认准了“捏面人”这一件事。


面塑上手容易,出精品则极难,究其原因在于原材的料特性决定了制作时间不能过长,并且作品需一次成型,没有修正的机会。好的面塑作品可以作为艺术品馈赠,足见其中的含金量之高。


陈凯峰展示了以京剧造型捏出的“齐天大圣”,30厘米左右的大圣顶盔掼甲,罩袍束带,系甲拦裙,加上护背旗的烘托,威风凛凛。细看之下,双目炯炯有神,加之单脚站立,双手捏住翎羽,似乎随时要踩上筋斗云倏忽而去。


造型最初的震撼之后,陈凯峰又将其中的“门道”娓娓道来。单脚站立的设计,不仅对衣纹的刻画尤为考验,对作品重心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肩部和手部的设计,肩膀与手臂之间仅靠面粉的粘度粘连,关节处既要承担整个手臂的重量,还要额外负担肩甲的分量,可以说重一丝一毫,都会有脱落的可能,而且所有拼接必须一次完成。


让非遗“活”起来


传统的面塑,需要密封在玻璃罩中,避免被风干、腐坏等因素破坏,而陈凯峰的作品却没有类似的顾虑,可以长期存放在展柜中,不腐不烂不霉不裂。


“要让非遗被更多市民接受,延长保存时间非常关键。”陈凯峰介绍说,早期的措施只是往面粉中加蜂蜜、甘油以便防裂,加食盐用以杀菌,经过母亲和自己多年的调配,“面人赵”的配方已研究至第四代,面塑作品可保存数年不腐。技艺的创新也格外重要,面人的手法以往有着“手捏八法”和“工具八法”等一整套面塑技法,陈凯峰更多地借鉴了雕刻的手法,人物造型愈发精致、灵动。


更为要紧的则是审美与时尚的眼光,在陈凯峰看来,非遗要具有生命力,紧贴社会脉搏和审美潮流是重中之重。去年疫情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抗疫主题作品,从人物刻画到场景搭建都详尽还原,在展览中引得观众驻足观赏。


不懈努力坚持传承


曾经的捏面人是庙会里的热门商品,孩子们人手一个,过节的感觉就这样不断“增温”。如今各类手办风靡,面塑离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


这些年里,陈凯峰始终没有停止为上海“面人赵”传承的奔走,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内教授感兴趣的同事和孩子们捏面人,编写了三本《海派面塑》教材,还经常去其他学校、各种场合讲解面塑知识,让这门曾经耳熟能详的技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进而传承下去。


经过他的精心教导,孩子们的作品获得了非遗项目市级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工艺美术馆中也有了两位专职人员对面塑进行研究和创作,此外还有慕名而来的爱好者也成为了市级传承人。


最近,陈凯峰又积极在各类视频平台上直播和“上网课”,看着不断增加的播放量和留言,他心里格外高兴:“国潮正在流行,我相信经历时间磨练的捏面人艺术会越来越好。”

摄 影:贡俊祺
摄 像:贡俊祺
责任编辑:庄从周,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绝活 | 一方砚台刻出大千世界,...

绝活|0.4毫米的蛋壳上刻画5层...

绝活 | 老环保工作者退休5年练...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