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劳动者丨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高空电力医生”:在百万伏特的导线上“走钢丝”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4-03-12 17:47

摘要: 他们是在高空作业的舞者,他们是不惧危险的“电力蜘蛛侠”,他们也是每一日守护万家灯火,把特殊活成日常的“高空电力医生”。

“现在进入等电位电场。”3月12日,在松江区惠民路的一条输电线路上,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特高压直流±800千伏复奉线模拟带电作业正在进行,来自超高压公司检修一班的班长徐彬正在铁塔上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身系安全绳,穿着绝缘防护服的他,脚下是±800kV特高压导线和距自己60米的农田。


“高空舞者”“电力蜘蛛侠”“电力特种兵”……关于徐彬的职业有过诸多描述,但在他个人看来,他的职业很普通——一名普通的电力职工。当天,记者跟随他们,感受这些在高空作业的人们眼中的世界。

百米高空“走钢丝”

选拔组员如同选宇航员


徐彬这次的任务是和带电作业一班相互合作,通过模拟带电作业,检验他们自主研制的翼型卡具在特高压直流线路作业的有效性。


“我们这个工种的作业环境最大的特点肯定就是高。”带电作业一班班组长张鸣开门见山,班组从事的是上海220kV至1000kV电压等级的铁塔设备及线路检修、带电抢修等工作。越高的电压等级意味着越高的铁塔高度,“早期的铁塔高度在30米左右,随着城市发展,电压等级的增长,高度一下跨越到70、80米,目前上海最高的铁塔是位于崇明的跨江大塔,有200多米。”据悉,由于220kV及以上都属于超、特高压线路,只能由持有登高证及带电作业证的成员进行操作。在整个上海,只有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检修班、带电作业班的21人有这样的资格。


带电作业对职工的身体、心理都有要求,成员选拔颇为严格,乍看之下像是选拔宇航员,“比如身高不能太高、体重不能太重、不能恐高等……为了让新人们尽快适应,他们的第一课都是从登高开始。”张鸣告诉记者,对于已经适应登高作业的老队员们来说,日常注重饮食、锻炼身体也是这行的一门必修课。


在徐彬的上方,班组新人陈星宇正在做地电位配合工作。2022年9月入职的他,还不能从事带电作业,因此以配合为主。回忆起自己初次登高的场景,他直言“腿有些发抖”。“地面上的人只有很小一点,自己的落脚点只有一根直径5厘米的架空导线,从地面上看如履平地,实际上还是有轻微晃动的,所以移动时仿佛走钢丝。”但他也坦言,这份恐惧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之心,“做久了就能适应,其实会发现30米以上的高度都是一样的”。

脚下是1000000伏特电压

班组曾创造上海多个“第一”


在导线上的徐彬看来,这是一份危险的、但是责任重大的工作。他的视野里除了脚下的大地,还有一片肉眼无法识别的“电场”,只有身上密封的绝缘防护服和脸上传来的轻微蛛网感提醒着他——已进入电场,脚下的电压达到800kV。


上海有超过5800公里超高压输电线路,来自外省的清洁电力通过层层降压,最终输送至千家万户。张鸣入职已超过20年,他是目前班组里持续上塔时间最长的人,也见证、亲历了特高压带电作业的诸多“第一”:首次完成上海地区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首次以自由化进电场方式完成1000kV带电作业……


2016年,张鸣经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上海首个在特高压线路上完成带电作业的人,“当时我的任务具有里程碑意义,需要进入电场对悬垂线夹螺栓进行紧固。”


首次进入特高压电场是否有过慌张?“肯定有。”张鸣坦言,电压等级一下从500kV到1000kV,不论是心理还是体能要求都更高,前期包括他自身的调整、工器具的准备就花了一年的时间。“实际进入电场后,什么都忘了,视线也更加聚焦,看到的是眼前要处理的故障。”随着这次尝试的成功,特高压带电作业慢慢成为常规操作,提高了供电的可靠度。


夏季高温季节,脱下铜丝密封的防护服,里面可以倒出水;用电高峰时间,班组成员有1/3的时间都要在单位值班;更别提抢修要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这份工作有很多艰辛,但班组的成员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上海,有超过1/3的电源来自省外,这些承载着外电入沪的输电通道可谓是上海电力的“主动脉”,“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主动脉’做微创手术,保障全市的电力供应,这样一份事关千家万户的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


“双导师”制度守护“特种兵”成长


在陈星宇的眼中,这是一份不断需要学习的岗位,按照目前的计划,他将在3年后取得带电作业证,届时也将是他的“成熟期”。


据了解,一名成熟的带电班作业人员的成熟期大约在5年时间,期间成员需要依次考取登高证、超高压带电作业证、特高压作业证等,为了能够让新进职工获得更好的成长,公司推出了“双导师”制度,既有技能导师,也有职业发展导师,比如陈星宇的技能导师就是张鸣,而职业导师则是中心负责人。此外,在全面实施一流班组再提升行动的过程中,带电作业班始终注重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和班组创新创效活力,结合全业务核心班组建设,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确保生产业务“干得精”、班组管理“干得巧”。


近年来,不断引进和成熟的新技术也在催生班组成员不断学习进化。以“登高”这一环节为例,软梯、吊篮及各种人工智能设备的引入改善了工作流程,“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挂一个软梯,人再从软梯上攀登,这些新技术一方面减轻了我们的压力,一方面也在督促我们学习。”张鸣认为,当前机器仍无法替代人工进行精巧的工作,如何最大化利用好这些机器,也是每个人要钻研的方向。


在绿色的农田上,在宽阔的长江上,在车水马龙的高架旁,在百米的铁塔上,在“百万伏特”的输电线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上海唯21名的“特种兵”,他们是在高空作业的舞者,他们是不惧危险的“电力蜘蛛侠”,他们也是每一日守护万家灯火、把特殊活成日常的“高空电力医生”。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中建八局嘉定科创园项目复工忙,市...

(视频)职工午间健身热

市宫与区宫联动,上海职工元宵灯谜...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