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特殊议题和工业创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星 发布时间:2022-11-29 15:17

摘要: 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星:


新时期打造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路在何方?


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而支撑起中国制造超大体量的产业工人主体是“就业短期化、漂泊无根”的农民工群体,占比高达64%。农民工群体为主体构成的产业工人队伍事实说明中国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议题有其特殊性,其背后实质上折射的是基于低技能、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平等之间的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在经济层面,低技能依赖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技能短缺成为制造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之一;在社会层面,低技能劳动者的劳动保护短缺与劳资冲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进而反向削弱了农民工群体进行长期技能累积的动机。因而,中国产业工人的技能形成不仅仅关涉到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本培育问题,更是关乎以社会公平和社会融入为核心的共建、共享社会治理命题。


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多重意涵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散失,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制造产业中“用工荒”与“技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被激化,产业工人队伍重建迫在眉睫。技能形成是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核心议题,其重要性意义体现在:其一是对普通产业工人社会保护的意涵。我国产业工人通常具有较低的学历水平,在“文凭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底层位置,并且时刻面临着“沦为廉价劳动力”的风险,对普通产业工人的社会保护实质上就是激励这个群体不但能够安心学习而且愿意长期钻研某项技能,从而夯实高技能产业工人的劳动力蓄水池;其二是对普通生产岗位的意涵。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通生产岗位不应被轻视和低估:一方面普通生产岗位是研发创新的现实载体,生产岗位的转型升级与能力提升是整个产业竞争力达成的前提;另一方面普通生产岗位是劳动力从低技能水平养成为高技能的实践平台,也是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基础。其三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对中国制造的品牌意涵。在“中国制造”从加工组合的劳动密集型走向品质主导的技术密集型过程中,产业工人技能形成是重塑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


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难点与突破点


现阶段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亟待突破的难点在于外部条件上公共服务资源短缺与内部机制上技能形成体系不健。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压制中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动机,公共服务保障性资源关乎产业工人生存保障与生活质量,面对城市公共资源存量不足与分配不均等问题,提升技能因素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权重,方能化解中国产业工人“学技术为了不再做技术”的悖论事实。技能形成体系不健全体现在内部技能形成机制受制约、外部技能形成机制供给相脱节的窘境,未来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上,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以及产业工人之间达成可信性承诺是关键。可以由政府引领和监督,动员多方参与,采用ppp方式投资建设一批共享性公共技能培训平台,并委托行业性社会组织进行非营利性管理与运营。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人才引领,共筑“美的”项目,共创...

福州工会点亮在榕台籍职工“微心愿...

闵行启动“美丽街区·邻里微公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