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把“烂牌”打成“王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中国妇女 发布时间:2024-01-23 13:39

摘要: 原生家庭并非所有“事故”的原罪,黄凯书写演绎出千回百转、逆袭开挂的精彩剧本和主角戏码,值得我们深思。

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五季里,来自清华大学的实习生黄凯刷屏网络,再次引发人们对原生家庭的讨论。面对不完美的原生家庭,黄凯书写演绎出千回百转、逆袭开挂的精彩剧本和主角戏码,值得我们深思。


黄凯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不到一岁时父母离异,爸爸常年不回家,他是爸爸口中的“村里的小孩”,妈妈再没出现过,直到27岁他才加上了妈妈的微信,却被妈妈警告“不要影响她的生活”。


他的人生几乎可以预测:早早辍学打工,长大后忙着糊口,如果运气差点,也许会游走在社会边缘。但是,就是这个男孩,在他不到三十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次又一次逆袭命运。


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有了稳定工作,却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历经五次考研,从医学到金融再到法学,最终在28岁时,以清华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坐在了红圈律师事务所实习生的座位上。


网友们说黄凯几乎“集齐了所有成为罪犯的可能性”,他出生于那样的一个原生家庭,就好似遇到一场人生事故,但他从不把原生家庭的“事故”挂在嘴边,而是将“后果很严重”的“事故”改写为峰回路转、令人拍案惊奇的人生大戏。


他是如何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的?


“甩锅”的背后是两种心态


很多人习惯把自己遇到的困境、性格上的局限,以及种种不如意“甩锅”给原生家庭,对父母抱有或明或暗的怨恨之心:都是你们的错,都怪你们不懂得教育,让我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种心态不乏偏激。当遇到不够完美的原生家庭时,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


黄凯的故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并非所有“事故”的原罪。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当一个成年人习惯性地把锅甩到原生家庭上,背后蕴含的其实是孩童心态和受害者心态。


当我们指责父母,期待父母的改变和道歉,说明我们在心理层面并没有真正长大,而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孩子的位置上,期待着理想化的父母:足够好、足够包容,他们欣赏我们,无条件爱着我们。我们的委屈和愤怒,实际上是一个孩子声嘶力竭地在呼喊和索求,这就是孩童心态。


当我们抱怨父母,意味着默认自己是受害者,期待有人来拯救自己。表面上,没有人愿意当惨兮兮的受害者,但其实,很多人都更愿意待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因为这里有很多隐形的好处:受害者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逃避改变的责任——我没错,我是无辜的,所以不用改变;是你对我造成了伤害,所以要改变的是你,这就是受害者心态。


孩童心态和受害者心态会让人陷在自怨自艾中,和原生家庭纠缠不休。也许那些指责听起来理直气壮,但其实发出指责的人内在是脆弱和依赖的,是把幸福寄托于别人的拯救上。


成年人和孩子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能否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永远沉溺于孩童心态和受害者心态的人,即使生理上早已成年,却远远没有做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心理准备,此时,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就会成为他们最好的甩锅对象。


善用和解与尊重,掌握人生主动权


节目中,黄凯讲了一个小故事。父亲让黄凯帮着照看自己再婚的孩子,却当着朋友的面说黄凯是“村里的小孩”。观众闻之心痛,黄凯却讲得平静。


这种平静,也许有情感上的隔离,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痛,但更多的应是接受现实之后的平静。


这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和解。和解意味着不再抗拒现实、与自己的执念纠缠,而是与过去心平气和地告别。这样我们才能向前看,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很多人以为,所谓和解,就是原谅父母,把多年的恩怨一笔勾销,或者父母承认自己的问题,表达了歉意,甚至在行为上有所改变。然而真正的和解不是现实层面的,而是发生在内心,与现实和解、与自己和解,不再期待父母改变,不再幻想着如果父母不这样做该多好,放弃挣扎和抗拒,开始直面现实,承认自己家庭的不完美。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的失望和打击。因为我们总是不甘心,总想着再努力一把——如果自己做得足够好,也许父母就会多爱我一些;如果父母能改变一些,我可能就会多一些幸福。但一次次的失望让你不得不接受现实。


绝望之后,真正的力量才会生长出来。当我们不再试图改变父母,而是把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心才能踏实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当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才能让生活发生改变。这样的思考意味着,我们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其次是尊重。孩子对父母更多的是尊敬,这种仰视的视角意味着对父母身份的认同。而成年人之间的尊重,是一种平等的视角,发生在两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


当我们指责抱怨父母,其实还是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父母。这时候需要转换视角,认识到父母也只是有情绪、有局限、有遗憾、有缺陷的普通人,换句话说,父母不只是父母,他们还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生命个体。


这样的视角标志着成长,不再以单一的孩子视角来看待父母,而是多了一份平等的成人视角。从尊敬到尊重,少了一份渴求和依赖,多了一份释然和边界感,或许还有一些慈悲。


节目中,黄凯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上小学时,妈妈给他写过一封信,告诉他,等他到了20岁的时候就会来看他。他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可以想象,这句话带给他多少希望。可是,直到27岁,他加了妈妈的微信,妈妈却让他不要来打扰自己。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该是多么痛彻骨髓。


可是,黄凯却说,“我尊重妈妈的想法。”“尊重”二字,黄凯轻轻说出,却重若千钧。这已经不再是孩子对妈妈的态度,而是一个成年人对另一个成年人的态度。只有内心强大而独立,才会明晰彼此之间的界限,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命运,领受各自的人生功课。


这也是成年之后的我们面对父母时,需要具备的一种态度。


把困境转化为成长契机


不得不承认,我们遇到的人生困境、性格和思维模式上的局限,多多少少会和原生家庭有关。


当我们看到这些关联,就站在了一个分岔路口上:一条路是向后看,回过头去指责父母,抱怨命运的不公;一条路是向前看,带着问题前行,把困境当作成长的契机,让裂痕成为光透进来的地方,在有伤的地方生长出更坚韧的肌肤。


何去何从,在于我们如何看待问题、转化问题。


和其他出身优渥的实习生相比,黄凯有些内敛,存在感不是很强。他的眼神像小鹿一样,清澈又略带小心翼翼,会因为没有对老师用敬语而纠结。这些性格上的局限明显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也是他今后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但我们也看到,他并没有就此自我贬低,而是靠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把这些局限转化成他独有的风格。比如,他的敏感让他留意到很多细节,会在大家忽略的地方看到问题的关键点。在人际关系中,他虽然有些局促,但他用善良和真实弥补了短板,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他一路走来的艰辛,让他更能感知并珍惜别人的善意,更会体贴、体谅他人。


逆境会磨损心性,也会磨炼心性。


所以,问题就在那里,原生家庭就在那里,如何看待问题,如何转化问题,决定了人生的走向。有的人陷在过去无法自拔,生命逐渐变得萎缩、单薄;有的人积极转化,把问题看作契机,让生命更加有质感、有韧性。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破坏,从里面打破是新生。只有从里面啄破蛋壳,才能获得新生。这个啄破蛋壳的过程,就赋予了我们生命的韧性、努力的意义,以及自我负责的担当,也就拥有了把自己活成一个好故事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朱姗姗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面对不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何把“烂...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