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健康】大肠癌常用筛查方法有哪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姚礼庆 发布时间:2019-07-26 13:00

摘要: 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粪便潜血试验,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CT结肠成像、粪便DNA检测、蛋白组学和高危因素。

经典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粪便潜血试验,钡剂灌肠,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CT结肠成像、粪便DNA检测、蛋白组学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等。最常用、应用最方便的还是粪便潜血试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s, FOBT)。


FOBT因其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特点在结直肠癌的筛查中被广泛应用。常用的试验方法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前者易受到动物性饮食(如猪血、猪肉等)影响,造成“假象”。与之相比,免疫法可特异性的结合人血红蛋白,具有更高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成为目前常用的方法。因此,FOBT的结果对疾病有提示作用。


但FOBT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高的假阳性率使一些人接受不必要的结肠镜检查,而因肿瘤的间歇性出血造成假阴性结果使一些已经存在病变的患者误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延误其诊断和治疗的时机。因此,应用FOBT在自然人群中进行普查,并序贯以纤维结肠镜等进一步检查,可以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及生存率,并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15%~33%。


肠镜检查的必要性


据临床观察,人过50岁,发现大肠息肉的机会将达30%;70岁时可达50%。在美国,由于大肠癌的发病率很高,通过医学知识的宣传,人们已经了解到定期肠镜检查的重要性,主动到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大多数可以当即在肠镜下用高频电切除。由于推广定期大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检查,美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目前的情况是: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无症状的人定期肠镜筛查肠癌者极少,都是怕麻烦、怕痛苦,或者怕花钱。甚至曾经切除过息肉者也不定期复查,这种情况亟待改变。对于无大肠肿瘤家族史的一般人群,若经济条件允许,50岁应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若无异常,则以后每隔3-5年检查一次;若发现腺瘤性息肉应尽早摘除,术后每年进行一次肠镜复查。若条件不允许,可进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再进行肠镜检查。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中有肠癌患者,则应该适时接受肠镜检查;如果不到50岁的非直系亲属发现肠癌,应该前往医院就诊,及时接受肠镜检查。


哪些息肉需切除治疗


息肉的位置一般和癌变机会关系不大,但是靠近肛门附近的息肉需要积极的治疗,因为,一旦变化,手术会给患者造成比较大的创伤。息肉癌变的机会与其大小有一定关系,通常0.5厘米大小的息肉不会癌变,1厘米的息肉癌变的机会约1%;1~2厘米则有10%,大于2厘米的息肉恶变机会可达45%。有蒂的息肉比基底广的息肉危险性小些,平坦的息肉就更加危险,往往很小就有癌变。但是,息肉变成癌至少需要5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因此,发现息肉也不必恐慌,及时切除就可以了。


息肉病理化验的结果是患者最为困扰的问题: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等。一般来说,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需要积极处理。高级别瘤变比低级别瘤变的病变更为进展,很多患者活检为高级别瘤变,最后手术切除以后提示已经是早期癌了,因此对于“高级别瘤变”更需要积极处理。如果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采用哪种方法进一步处理。但后果肯定比通常发现的侵犯性癌要好得多。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大咖说健康】大肠癌常用筛查方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