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胸科医院首席专家周允中:创造胸部疑难杂症手术的神话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19-08-02 12:26

摘要: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首席专家,擅长肺、食管、气管、纵隔肿瘤等各类胸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是胸部疑难杂症的手术。

[人物聚焦]


周允中,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59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同年就职于上海市胸科医院,师从我国胸心外科的创始人顾恺时教授。历任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上海市胸科医院院长、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首席专家。曾兼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胸外科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胸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理事及中日消化外科学组委员。

    

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肺癌、纵隔肿瘤、食管、气管等胸外科手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国内首创了同种异体的全胸骨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擅长肺、食管、气管、纵隔肿瘤等各类胸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尤其是胸部疑难杂症的手术。



特需门诊:每周二 13:30


 

[名医风采]


每周二下午1∶30,周允中照例会坐在上海市胸科医院门诊4楼的一个小房间里问诊,一个下午,他只看10个特需号,别的医生四五分钟看个病号,他却不紧不慢的,他喜欢和病人聊天,从病史聊到心情,再看片子才下诊断,一个病人看下来,往往要花费十几二十分钟。


“我也是病人的家属,老伴身体不好,我也受过医生的气。有次托关系挂了某三甲医院的神经科,看病的还是著名教授呢,他写了两个药,都是化学名称,我不懂就问他是啥药名,他不耐烦道,你给医生看,他们都懂的!”周允中说,我太了解病人和家属的痛苦和难处了,将心比心,我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多少能安慰些也是好的。


84岁,从医60年,周允中,是中国胸外科界数一数二的名医大家,也是上海市胸科医院仅有的三位首席专家之一,但是他为人谦逊低调,医德高尚,特别是对病人,温和客气,耐心仔细,有问必答。在病人眼里,他是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周允中常说,医生要凭良心做事,我不喜欢空喊口号,只想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的苦痛。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


一个尘封40年的“首创”


从医60年来,周允中在手术台上无数次“浴血奋战”,挽救过多少性命于濒危之时,他已经不记得了,但有一件事,至今萦绕心头。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次,周允中和几个专家到沪上某医院会诊,候诊间坐着一排病人,一个30多岁的女性,喘着粗气,呼吸困难,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就向她的主治医生打听病情,听说是哮喘病,周允中不淡定了。根据呼吸声,他初步判断是气管阻塞,翻阅病史,也不像是哮喘问题。虽然不是他的病人,但周允中放心不下,还是建议病人来胸科医院再检查确诊下。果然如他所料,病人的中气管长了颗肿瘤,而且是恶性的。病情危急,周允中觉得一定要争取开刀,最后他用“同种异体”气管移植的方法,让女患者重获新生。这也是国内第一例气管移植手术,当时虽没有报道,但在业内却影响深远,对今后胸科医院大规模实施气管移植、心肺移植等手术,奠定了基础。


“术后良好,病人多活了6年。”周允中至今想起,仍觉欣慰。“一个医生的医术不一定很高超,但一定要心里装着病人,关心他们,肯动脑筋,才能发现毛病,解决问题。”他一直忘不了他的导师、中国“气管之父”黄偶麟的一句话:医生就是要脚踏实地为病人解决具体问题。


周允中对患者的“痛”,就像对待自己的“痛”一样,这种难能可贵的同理心,扎根于灵魂深处,也源于他儿时的一段经历。周允中8岁时,突发阑尾炎,被送到一家私人医院救治,医生会诊要开刀,但人手紧缺,无法马上手术,只能先给他皮下补液,可怜他从早上8点一直等到次日凌晨2点,双腿肿痛,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才盼来院长为他开刀。从此,周允中便下定决心投身杏林,悬壶济世。


后来,他报考了福建医学院,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胸科医院,从住院医生做起,再到主治医生、胸外科主任、院长,一步步脚踏实地,无论职位如何升迁,周允中始终坚守一线,一直到前两年,他还坚持站在无影台下做手术。而支撑他这样精益求精、探研外科医术的动力,就是希望看到那些没有机会活下来的生命,重拾光彩。


“既然穿上白大褂,就要力所能及,帮病人解决实际问题。无论医学怎么发展,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怎么先进,都无法解决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问题。任何时代都要铭记,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周允中说。


一段传奇的缘分


周老的仁心仁术,不知不觉间结下很多善缘,又引出另一段佳话。


现在各大医院的“人工心肺机”都是全进口的,可是鲜有人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周允中曾经力促胸科医院和上海锅炉厂合作,研发出了首台国产“人工心肺机”。“当时为了节省外汇,也想造福病人,就寻思要搞国产的机器,后来也确实成功生产出了首台中国制造的人工心肺机,可惜用户不买账,没有市场化……”周允中遗憾道,不过,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开心地笑了,像个孩子。“那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好在锅炉厂有个技术员和我关系很铁,因为他爱人的心脏手术就是我做的,他心存感激,一直在积极奔走配合。”周允中不仅治好了这位徐夫人的心脏病,还因此交到了一个知心朋友,而这位朋友也以周老为楷模,让女儿报考了医学院。


如今,昔日的女孩已经成长为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中坚力量——麻醉科主任,她带领更多后辈继续周老未尽的事业。谈及那段缘分,徐美英主任颇为感慨道:一个良医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更能影响一代人,从而改变更多病人的命运,我要做的就是感恩、传承、发扬。


一位医者的初心


1959年进胸科医院后,周允中做了两三年住院医师,那时,一周只回去4个小时,以院为家,刻苦拼命。后又在胸外科的各大科室轮岗好几年,硬是炼就了院里有名的一把“全能刀”——心脏、体外循坏、肺外科等等胸外科手术,样样精通。


“现在肺癌早期患者居多,流行微创手术。过去心胸外科手术多半是大手术,在胸腔内操作,位置与心、肺、气管、大血管等重要部位十分靠近,循环波动很大,需要医生技术全面、精湛。那时,送过来的大都是肺癌晚期病人,比如肿瘤侵犯心包,就要切除部分心包,用胸壁其他组织填补上去……其他医院不敢冒风险的手术,我们会全力以赴去做。即便癌症晚期,也不能让病人等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力延长病人的生命,等待科学发展,让他们能接受新的治疗。”


一场场硬核手术,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一位病人曾在网上给周允中留言:1995年4月12日那天,您亲自主刀为我切除了右上肺叶的恶性肿瘤,当时,我刚刚在半个月前做了脑部伽马刀手术。我这个肺癌脑转移患者被许多人判了死刑,但是您挽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近14年过去了,我生活得非常好,没有转移或复发,退休前曾重返讲台,去年还到俄罗斯旅游。我和我的家人经常谈起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谢谢您。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你的主刀医师创造了神话。”


周允中已经不记得1995年,他手上挽救过的那个生命。他却记得,那一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劳模,从此,身上肩负了更重的责任。他认为,对医者而言,劳模精神就是在医术上追求匠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以德统才,才能德艺双馨。


“每年医务工会组织义诊,只要周老在上海,都会参加。”院工会副主席彭红说,他不是当成任务,而是当一件事在认真做,不计回报,无私奉献,数年如一日。这两年,他老伴身体不好,骨折、脑梗,又身患免疫性疾病,半身瘫痪,行走不便,儿子也远在美国,照顾不到他们。周老克服困难,仍坚持一周一次的专家门诊,每周还花半天时间跑到同仁医院做顾问,解决那里的疑难杂症。


周允中早期伴随顾恺时、吴善芳、黄偶麟及吴松昌教授,亲历并践行了我国胸心外科开创发展的关键时期,共同参与了肺癌领域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做过医生、主任、院长,但他却说,管理工作会牵绊过多精力,我更喜欢当个纯粹的医生,这样可以帮到更多病人。


责任编辑:孙明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医】胸科医院首席专家周允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