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引领中国乳腺癌诊疗,让生命重新绽放美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19-08-19 17:00

摘要: 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有个梦想:把乳腺癌诊治中心建成医、教、研一体的临床科研中心,引领中国乳腺癌诊疗,拯救更多生命。

[人物聚焦]


邵志敏,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特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长、乳腺癌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中国抗癌协会靶向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癌学组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St.Gallen乳腺癌大会专家团成员。


主要从事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早期筛查和诊疗流程,开展临床试验提高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科研重点为乳腺癌的转化研究和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等。已发表有关乳腺癌研究的论著近350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被世界医学文献引用逾3000次,主编专著4本。


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领衔团队分别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教委“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B类”项目、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攻关项目。先后主持国家杰青基金、国自然、十五攻关课题,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211工程II、985、973课题及其他省部级项目30余项。


名医名言:人品至关重要,做一个简单的人,方可做好一个纯粹的医生。

[名医风采]


看过《人间世2》的人,一定对33岁的闫宏微艰辛的抗癌故事印象深刻,她被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做了乳腺全切和腋窝淋巴结全清扫术后,又很快转移到肺部……


就在节目播出一个多月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宣布,这个堪称最“毒”的乳腺癌,有了重大医学突破。由该院邵志敏教授团队领衔的四支专家团队,历时五年联合攻关,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并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基础上的精准治疗上海策略”,使针对此类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成为可能,这项成果无疑为人类攻克乳腺癌学界的这道世界难题带来了曙光。


“先将三阴性乳腺癌分成四个亚型,再分类而治,各个击破。目前,我们的FUTURE临床研究,可以根据患者各自不同靶点分成四型共七个不同的靶向臂,其中有两个臂的靶向药临床试验已经看到了可喜的进展,不久的将来,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不再是遥远的梦。”该项目主要研究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这项重要研究成果3月8日已在肿瘤学顶尖期刊《CancerCell》(《癌细胞》)发表,影响因子高达22分。但是,从邵教授淡定的神情里,看不到波澜,他依旧一副宠辱不惊、高冷清峻的模样。


这是我第二次采访邵志敏,上一次采访,也是个周四的手术日,午后2点,他头戴手术帽、身穿白大褂,匆匆赶到2号楼5楼会议室。他给我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但思维敏捷,洒脱爽快。虽然话不多,但有问必答,鞭辟入里。

  

邵志敏不苟言笑,只有谈起他的专业时,才会两眼放光。高山不语,静水流深;智者无言,心有日月。就是这么一个“无趣”的人,内心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他给绝境中的无数女性带来生的希望和重塑美丽的向往。

  

科研,是我的第二把手术刀

  

提到乳腺癌诊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全国数一数二的,2018年该院乳腺肿瘤手术量高达5939例,年门诊量超过21万人次,其中每4个肿瘤患者中,就有一个是乳腺癌病人。这里的临床工作就像一艘吞吐量巨大的邮轮,19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前进,而掌舵人正是邵志敏。

  

“虽然乳腺癌的生存率比肺癌等癌症高很多,但复发转移的概率近些年并没有变化,可能有90%以上患者死因都源于此。有时手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要做科研,希望能找到可以转化成临床的手段。所以从早些年出国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把乳腺癌的复发转移作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邵志敏来说,科研是他的第二把手术刀,他非常看好具有极强临床转化应用价值的研究,多年来,他担任许多研究项目的全国PI(主要研究者)。比如最新发表的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他的团队就是主要参与者。

  

邵志敏有个梦想———把乳腺癌诊治中心,建成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科研中心,“我们希望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基础研究手段解决问题,最后新的科研成果又能及时为临床服务。好的研究一定是能有效被转化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指导临床,突破现有诊疗中的瓶颈和难点,有效地给患者带去生存获益。”

  

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已经深深烙在邵志敏的医学基因里。1985年上医毕业,刚进肿瘤医院那会儿,乳腺癌还在胸外科。之后出国留学,才三十出头,邵志敏已成绩斐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首届“校长奖”获得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在乳腺研究领域声望渐隆。可当母校恩师、时任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的沈镇宙教授召唤他时,一颗游子之心顿时思归了。

  

“临床谋求发展,还须依赖基础研究。”在国外实验室里待了五年,他深深明白这个道理。2000年海归后,他在沈镇宙教授的支持下组建了乳腺外科,并白手起家创办了“乳腺癌分子生物实验室”,经过10多年苦心经营,起初仅三间房的实验室,如今已发展成上海市乳腺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乳腺外科从1个病区扩大到3个病区、170多个床位,年均手术量从过去的200例提升至去年的5939例,手术量占该院外科年手术总量的25%,诊治量占上海市年新发乳腺癌病例的40%。目前,肿瘤医院的乳腺癌诊治及研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一块“高地”。

  

“医学的每一项突破都是漫长而艰难的,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清冷。”邵志敏身在临床,看惯生死,但不看淡生死,有困惑、有无奈,所以反而更有动力,坚定他坚持科研服务临床的方向。

 

 

为了活着,更为了活得漂亮

  

临床科学家带着其问题导向及前瞻性思维,往往能在临床、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邵志敏带领团队,为此独创了很多个第一,而所有的创新、第一、领先的理念,都源于他心中的一个执念———不仅要帮助更多人活着,而且还要让她们活得漂亮,活得有尊严。

  

“从乳腺癌早期筛查与科普教育,到多学科联合治疗疾病,跨领域综合管理患者的整体健康,以及包括整形技术、基因筛查等新技术对年轻患者保乳、生育等需求的满足,都确保我们能够为患者个体带来更加细致、深入的人文化关怀。”邵主任说。


根据肿瘤医院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随访2008年到2016年初治的2万余例患者生存率的数据显示,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达93.59%,处于全国领先、齐肩国际水平,部分分期、亚型患者的疗效甚至超过美国。

  

邵主任说,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么好的疗效,主要是“以手术为主体,化疗、放疗相结合,病理及影像诊断辅助”的“复旦特色”乳腺癌多学综合诊治模式,给不同分型、分期的患者打造全疾病周期管理,获得个体化规范治疗,让她们足不出国,便能获得比肩国际的疗效。


此外,对于一些难治性或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多学科团队也积极开展临床试验。2018年立项27项、2019年待启动项目7项。“许多患者在临床试验项目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获益。”邵志敏表示,符合条件的患者都能第一时间入组,众多临床试验都是高水平的多中心研究,基本与国际同步,这样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国际一流的临床试验项目。

在多学科协作的模式下,病理诊断的精确分型分类、影像诊断的及时判断、外科的规范化根治、放化疗的“无缝连接”,让每个在肿瘤医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获得与国外一流诊治中心相当甚至部分超过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的治疗效果。

  

邵志敏认为,乳腺癌已经不是绝症,而更像一种类似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对这种身份逐渐转变的肿瘤来说,诊疗过程更需引入“全程管理”理念,医疗需覆盖疾病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同时通过先进的诊疗技术,解决疾病以外的心理创伤修复,实现对患者全程、全人、全方位的身心治疗。

  

为推行“全程精准管理”,早在2015年,邵志敏团队便引入互联网+思维,设计乳癌全程管理App,将传统乳癌防治的宣教、筛查、随访等多个环节融入“妍康e随访”平台。患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找到专家,帮助解读随访检查报告,免去来回奔波之苦。

  

当“活下来”不那么困难时,患者自然而然会在意如何更好、更美丽地“活下去”。邵主任每年都为科室设定一件实事,力求让更多乳腺癌患者从中受益。“不让一位40岁以下的女性因乳腺癌失去乳房”,就是其中的一件。2018年,肿瘤医院完成乳房重建手术775例。2017年至今,40岁以下女性乳房重建或保留乳房近7成。

 

 

一个无趣的有趣灵魂

  

邵志敏一直活在新闻和传闻里,而我对他的了解也是碎片化的,大多来自互联网和各种流传的故事。

  

一位患者的家属说,邵医生非常有人格魅力,是个说实话、干实事的人,勤奋务实,雷厉风行,工作上非常拼。以前晚上10点多,办公室还灯亮着。饿了吃汉堡包、方便面,困了就睡沙发,第二天早上7点不到,病区里已听到邵医生的声音。和他讨论病情,没一点架子,思路清爽,话不多,但简单明了,一听就懂,真的很为患者着想。

  

可他却淡然一笑道,那时年轻,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现在拼不动了。话虽如此,他还是早上5点半出门,6点半到医院,查房,每周两次门诊,每次150个号,每周40台左右手术,晚上9点睡觉,凌晨3点半起床改论文、做研究。多年来,他保持“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

  

邵志敏自嘲道,我是个无趣的人,生活很枯燥,没啥爱好,就是做实验,开刀、看病、教书。最夸张的一次是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清晨5点赶到法国,下午2点上完课,当天就赶回上海,这样的“飞的”一日游,居然发生过多次。“不用倒时差了,不是蛮好。”对他而言,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开心了,生活自然也就开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医30多年来,邵志敏培养了106个硕士、博士,带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团队,如今第五代人才初露锋芒。由他开创的医、教、研方式成为科室优良的传统:每周三上午七点整,全科三十余名医生共聚,进行业务英语探讨早餐会;每周随访一次疑难杂症,对化疗、放疗及影像诊断彻底讨论……每每看到学生在国际大会上用流利英语做报告、与国外专家共同探讨,邵志敏都感到由衷欣慰。

  

邵志敏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纯粹的人,一个天生的医者,一个痴迷科研的临床科学家,冷峻的外表下,难掩一颗为乳腺癌事业奉献终身的拳拳赤子心。

  

这位我国乳腺癌学科的领军人物,将行医之道融入人格、品行,从医道到心术,从临床到科研,从业务到管理,演绎着医者仁心,大医精诚。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名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