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风】“人民教育家”的家规家训:听于漪孙女讲故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19-11-06 12:30

摘要: 是什么激励一家三代,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听黄音解读她奶奶于漪老师这本“书”,看“人民教育家”如何用行动诠释师者境界。

[家训家规]


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化作春泥,让生命开花。


[最美家风]


从北京参加国家荣誉称号颁奖典礼回来后,91岁的于漪老师就病倒了,这已经是她今年第五次住院了。“奶奶心脏不好,在北京一直吸氧。”孙女黄音说,可是在回沪的候机室里,看到医务人员向她咨询孩子偏科问题,奶奶却不顾气喘不适,一边吸氧,一边仍耐心解答。


这次陪奶奶赴京领奖,还有两件事让黄音感动。一件事是邂逅“人民艺术家”王蒙,他的夫人竟一把拉住于老师的手激动地说:“您的学生、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让我一定要向您问声好,他听说自己的老师获奖,特别自豪”。还有一件事是,那天,于漪见到“人民英雄”麦贤得时,主动向他致敬:“您的故事,我在课堂上讲过无数次。”这时,身边的警卫员马上说,“麦老,她可是我老师的老师呢。”原来,警卫员毕业于上海市控江中学,他的老师当年也聆听过于漪老师的教诲。


黄音问奶奶,您究竟有多少得意门生啊?于漪想了想:记不清喽,看到他们一个个成才,我太高兴了。


33岁的黄音,是杨浦区教育学院的科研员,一家三代全是人民教师。不仅奶奶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爷爷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音的父母、甚至丈夫也都是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黄音从小耳濡目染,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像奶奶于漪教育的那样,“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家庭教育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要‘一个心眼为学生’。”黄音说,“化作春泥,让生命开花”,不仅是奶奶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成了我们的家规家训。就像奶奶说的,“我们教书育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要有把教育做到极致的追求。” 她认为,一名好老师,就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是为了点亮一盏明灯。


于漪常告诫孙女,教师的生涯是双重奏,一是要演奏好自己的人生,要奏一曲有中国特色的、美妙的、中华民族的人生曲,同时,还要指引学生立民族精神之根,筑爱国主义之魂,用中国人博大的情怀、用真正的本领为中国做出贡献,为人类做出贡献。如今,90高龄的于老师,依然站在课改最前沿,为语文教育奋笔疾书,用“生命在歌唱”。


是什么激励一家三代,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奋斗终身?让我们听黄音解读她奶奶这本“书”,看“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如何树立良好家风,用行动诠释师者境界,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感人故事]


我叫奶奶“于老师”



为什么要当老师?黄音已经记不得初衷了。好像最初的决心,是那年的春节,默默许下的。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二,奶奶以前教过的学生、培养的教师好像约好了似的,都会在这天来探望奶奶。四五十人,经常把小小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一些学生毕业多年,回来看望她,竟然能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她教的课、说的话都背出来。“于老师,您在教《长江大桥》时写的板书,您在教《文天祥传》时说的话,我们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次,看学生们拥坐在奶奶四周,谈得热火朝天,我也想凑过去听,可是我个子太小,挤不进去,怎么叫奶奶,她都不搭理我。后来我急中生智,大喊了声‘于老师!’,奶奶马上回头,循声望去,看到小不点的我,莞尔一笑,才注意到我。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她不仅是我的奶奶,更是热爱学生、受学生爱戴的于老师。那个瞬间,我感受到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暗下决心,长大也要做个优秀的老师,像奶奶那样,受人尊敬。”黄音回忆道。


“看轻”分数重在育人


很多人羡慕黄音,作为一代名师于漪的孙女,近水楼台,肯定从小就得到奶奶的悉心辅导。可是黄音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是零基础上的小学,奶奶坚决反对提前学。读书时,也从不辅导我功课,有时我让她批改作文,她看完,只圈好词好句,给予鼓励,并没提很多意见。


“进小学前,同龄的孩子都预先学拼音、学算术,我却什么都没学。妈妈很着急,但奶奶坚持说,要让我有个欢乐的童年。没想到,零基础入学反而培养了我上课专心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也都独立完成,家里人从不辅导、不检查。”奶奶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老师会教的。”


“看轻”分数的奶奶却很重视对孙女兴趣爱好的培养。有次,黄音看到家里放着两本书——《谈艺录》和《管锥编》,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就问奶奶:“这个人很会写东西吗?是谁啊?”奶奶说:“他可有学问呢。”说着,就从书橱里抽出一本《围城》递给她。奶奶推荐孙女读《围城》,是因为它正适合孩子当时的认知水平。黄音拿起《围城》,就爱不释手了,读到李梅亭躲在墙角偷吃山芋,就学着书里的样子表演给家里人看,大家哈哈大笑。慢慢的,书里的细节她都能倒背如流,逐渐有了阅读钱钟书其他作品的动力,还培养了广泛阅读的兴趣。


当教育功利化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班,学校只盯着升学率的时候,于漪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兴趣的培养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她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身体力行,从自己的孙女做起,告诉她怎么学习,怎么做人。


黄音说,奶奶让她懂得,学习是一种陪伴终身的习惯。“奶奶的身教重于言传,她不仅激发了我读书的兴趣,还给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记得儿时,家里不足3平方米的阳台里,爷爷总爱坐在老式藤椅上,一边品茗一边读书。奶奶则伏案写作,手边的书、文件堆得老高。在家里,这两幅画面是最平凡最常见的,也是最美的定格。现在爷爷、奶奶都已是耄耋老人,却仍然坚持学习。奶奶说,做一名教师,智慧要像泉水一般喷涌而出,必须好学深思,身上印刻时代的年轮。


“一撇一捺才是端正的人”


黄音说,奶奶从教近70年,兢兢业业,做人做事踏踏实实的品格十分打动我。


年轻时,她将一堂课需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备课笔记上,再将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这是件费时费力的活,她却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现在年纪大了,一些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邀请她做评委,她主动提出要走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后的说课、评课环节,认为这才是严谨的态度,对青年教师负责。为书撰写序言,她一定会把书稿的文字都看一遍,并对大大小小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奶奶总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她对行为习惯管得很严,比如回家换拖鞋时,不能把换下的鞋随意乱扔,必须排放整齐;又比如,把剪刀递给别人时,要把尖端对着自己,这样就不容易误伤到人。她不仅严格要求我,更严格要求自己。”


黄音读小学时,有一阵子总想快点写完作业,字写得龙飞凤舞了。爸妈对着她自创的“草书”摇头无奈,奶奶却不急着批评,而是和她讲道理:“你看这个‘空’字,本来是‘工’上戴顶帽子,现在帽子都被风给吹偏了,你是不是要给它扶扶正?”接着,她又指出了其他不足,不是“肩膀”斜了,就是“脚”瘸了。最后,她在本子上示范写了个“人”字,边写边说:“你看‘人’字那么简单,一撇一捺,只有互相支撑,才是端正的人。字如其人,要行得端,坐得正。”从此以后,黄音就决心从一撇一捺开始做个踏实的人。


奶奶这本书,黄音读了30多年,越读越有滋味。“‘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正是奶奶这本书的高尚立意;‘化作春泥,让生命开花’,正是奶奶这本书的精神坐标。我要向奶奶学习,学她的初心与志向,沿着她的足迹继续前行!”




[周解家训]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教。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从古至今,《颜氏家训》、《诫子书》、《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耀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正是这些家风家训,培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黄音的奶奶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化作春泥,让生命开花”,不仅是于漪为人师表的高尚立意,也是于漪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成了她家庭的家规家训。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能为师者,方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能担师者,方要德才兼备,传授人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作为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一代名师于漪的孙女黄音,从小耳闻目睹了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也形成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点亮一盏明灯”的教育理念。


很喜欢这样一幅对联——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也就是说:“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生。生活工作上互相支撑,从一撇一捺开始做个端正踏实的人,这正是师者于漪家庭的为人之道。


中华民族的家风家训影响深远,它使一代代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植入优秀的文化基因,维持着一个个家族的兴旺发展,也成就着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中国梦想。愿我们更多的家庭能象于漪家庭一样,让我们的下一代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责任编辑:朱红妹,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最美家风】“人民教育家”的家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