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美到发光,如今的她凭“上海阿姨”火出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婚姻与家庭 发布时间:2022-04-27 14:06

摘要: 张芝华和查国钧,表面看上去性格不搭,但实际生活中,张芝华能够包容查国钧的文人气息,查国钧也能宽慰张芝华的内心苦涩。

前段时间《心居》大结局,有一个镜头让人很难忘。


一大家人聚在餐桌前吃饭,所有人都有说有笑,而苏望娣却一句话都没说,但一切又似乎在她低头抬头间说尽了。



虽然是一个小配角,剧情不多,但她却用很质朴接地气的言行,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气得牙痒痒。


而深扒这个角色的表演者张芝华竟然是一位“市井阿姨”专业户。


她是《外滩钟声》里爽气的孙妈妈,也是《大浦东》里大气的胖阿姨,还是《爱情神话》里处处为孩子着想的老白妈妈。


从台词到举止,甚至是穿着,张芝华在每个角色里都展示了上海女人独特的一面。


可以说,张芝华带火了“上海阿姨”,而上海阿姨也成就了张芝华。


为爱息影,竟输得一塌糊涂


张芝华是地道的上海人,出生于1958年,初中时考上了上海少儿广播合唱团,后来又被张瑞芳看中,进入上影厂,成为了重点培养对象。


她跟着当时的团长张瑞芳一句一句练习台词功底,还跟着老演员去工厂、煤矿深入体验生活,从基本功到创作内涵都有很深的积累。


机缘巧合下,张芝华第一次参演电影就成为了《小将》的女主角。在那之后,她又主演了《曝光》《万水千山》《甜蜜的事业》《送货路上》等话剧。


可以预见的是,一颗艺术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然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在参演《好事多磨》时,张芝华爱上了男演员郭凯敏,两人结了婚。


而后,两个人一起备战高考,又都取得了好成绩,张芝华的成绩还远远超过了北电的录取分数线。


遗憾的是,单位决定他们俩只有一个人能够去上大学。


家庭观念很重的张芝华第一次为爱情放弃了梦想。郭凯敏去上大学,她自己只能去上戏进修。


而她的人生也因此滑向了另一端。


一方面是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难免有各种解不开的小矛盾;另一方面,她还怀孕了,要一个人面对孕期的工作和生活。


原来在一个水平线的人们纷纷有了新的代表作,而疲于应对生活的张芝华,那一年的年终总结只有一句话:1986年,我为国家贡献了一个健康的小公民。


落寞之情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张芝华生孩子的时候大出血,身体一度很差。但当时的郭凯敏却沉浸在自己的导演梦中,仍然一年只回两次家。


可想而知当时张芝华的处境是怎样的,一方面要照顾小宝宝,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恢复身体状况,准备回去工作。


如果说起初郭凯敏回家少是因为没毕业,还尚且可以理解。然而即使毕业后,郭凯敏仍然沉浸在事业中,很少顾及到张芝华母子。


无奈的张芝华只能提出离婚,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吃苦没关系,但是不能伤害我的尊严。


她果断提出了离婚,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这时候的张芝华,可以说为爱付出了所有,却输得一塌糊涂,感情没有守住,事业也搁浅了。


没有人会一直在低谷


离婚后的张芝华,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生了孩子后,张芝华胖了很多,整体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之前适合她的角色现在已然无法匹配,又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儿子,她也没办法长时间离开上海。


她不仅无戏可拍,还要养活自己和年幼的孩子。好在她很快看清了现实,开始从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做起。


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虽然暂时没有拍戏的机会,但她还可以去做配音、唱京剧。


最累的时候,她曾一天在5个录音棚之间穿梭,甚至除夕当天还在舞台上唱堂会。


她曾说:感觉自己像个鬼,从早到晚在棚里,都是黑的,见不到太阳。


但即使如此,她仍然坚定地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也为了自己的梦想。


恩师张瑞芳很理解她,经常开导她,几乎每年的大年初四都会叫她和儿子到家里小聚。



渐渐地,张芝华走出了最低谷,生活开始步入正轨。


1991年,她有机会参演了《淮海战役》,甚至为了拍戏,她不得不把孩子寄放在儿童福利院。然而,等到电影上映,她的画面竟被删得一个都不剩。


之后,她又参加了《赵先生》的拍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影片无法在国内上映。


面对接连的挫折,张芝华内心五味杂陈。


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一个男人走进了她的内心。他就是张芝华的第二任丈夫——旅美画家查国钧。


当时的查国钧也正在人生失意时,太太去世,画的画卖不出去,和张芝华的处境很相似。


别人撮合他们,张芝华起初不以为意。


每次都是张芝华的儿子很期待见到查国钧,而忙于生计的张芝华总是要忙到晚上9点多,才有时间和查国钧聊会儿天。


但那段低谷时期,惺惺相惜的两个人竟互相走进了彼此的心里,相互扶持走了过来。


张芝华也逐渐地进入了电视剧的拍摄中,在《儿女情长》和《女人们》中,她成功地突破了自己过往的局限,塑造了十分接地气的基层女性形象。


张芝华重新出现在了荧幕上,而且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她终于走过了那段人生的低谷。


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人不能总倒霉吧,该过去了。


当一个人足够踏实地向上,就总能度过那段人生的至暗时刻。


演过各种婆婆妈妈后,更懂生活边界


重新回归荧幕,张芝华仿佛定格在了“婆婆妈妈”的身份上,许多人甚至觉得那就是生活中的她,一度让她哭笑不得。


但遇到好的剧本,她还是很乐于去演绎,看好一个角色,就会等待拍摄,而且做足功课。


即使年纪渐长,自己接到的都是些很小的角色,但她都十分重视。


参加《我和我的祖国》的拍摄,我们观众看到的是不到一分钟的场景,而私下里张芝华在剧组里竟工作了一周。


她会做好提前的案头工作,这个人物的家庭是什么样,工作是什么样,都会细细考虑清楚,在表演的时候,把整个人物的性格带进去。


在《爱情神话》中,为了一个背影,她竟然准备了好几种走法,还为此特意带了自己的鞋子。


每次到了剧组,无论导演是年长还是年轻,她都非常尊重对方,悉心请对方提出不足之处。


因为她演得十分接近生活,有时在家里叨叨时,丈夫和儿子还说过她,不要把角色带到家庭中来。


但张芝华心里却很清楚,在剧中她塑造的是演员的角色,在家庭中她有自己的角色担当。


张芝华和查国钧都是再婚,查国钧也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各自也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那些年,她每年都会去美国和查国钧生活一段时间,其余时间在国内拍戏,照顾儿子。


在国内的时候,她便会用心工作,照顾好儿子。


她曾经和儿子谈论到学习的问题,很严肃地告诉儿子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是断然不会因为这件事去求人的。


但在儿子学习的重要时期,她会放下工作来陪伴孩子,也会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和孩子一起外出放松。


等到孩子们都能够独立了,查国钧也把工作重心转到了国内,夫妻俩也终于可以一直生活在一起了。


但张芝华仍然有她自己的生活边界。


她和老公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如果能看到一起就一起看,倘若看到一个好的剧,两个人要聊好久,甚至要聊到深夜。


如若不然,就分开看,也不会为了一些无关的琐事争吵。


或许生活的真谛就是如此,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事业上,有着自己清晰的界限,就比较容易得到期待的结果。


不后悔过去的选择,但不会重复过去的选择


如今的张芝华已经60多岁,和丈夫过起了晚年生活。


喜欢生活气息的张芝华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只要有时间,就会自己去市场买菜,也会亲自做饭。


查国钧喜欢闷在家里画画,家里请了保姆,家务这些琐事他几乎不参与,但两个人却相处得十分融洽。


因为对演戏的热爱,而且塑造了那么多成功的“上海阿姨”的形象,她仍然会期待有适合自己的角色。


其余时间,她也会参加话剧的拍摄,和票友们一起去唱京剧,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一定年纪,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生活中要扮演好老人的角色,她还因此开了短视频账号,在里面更新了很多关于婆婆妈妈见解的视频。


在短视频里,她一人分饰两角,既做婆婆又做妈妈,既表达了妈妈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担心,又体现了婆婆要退出孩子生活的期望。


就如她自己所说:要把权力还给孩子,让他们当家做主。


或许这才是真正活得通透之人,接纳自己的现状,并且在当下的基础上活得精彩。


回到日常生活中,她读书看报,和丈夫一起欣赏艺术,看话剧,看电影。每每看完之后,回家可以讲一路,甚至要聊到后半夜。


但有些时候,两个人有些矛盾。因为张芝华是风风火火的性格,出门很利索,但查国钧是慢慢的性格,要准备好久。


两个人很容易起争执,大部分时间他们也会选择各干各的。


也许经历半生才会发现,真正相濡以沫的夫妻,并不是要让对方为自己付出多少,而是彼此能够互相包容多少。


就像张芝华和查国钧,表面看上去性格不搭,但实际生活中,张芝华能够包容查国钧的文人气息,查国钧也能宽慰张芝华的内心苦涩。


因为给彼此留了足够的自在空间,查国钧能够安然地搞自己的创造,张芝华也能继续自己的热爱,继续在影视剧中塑造一个又一个“上海阿姨”。


而也许下一个清晨,你也会在市场看到拎着菜篮子去买菜的张芝华。


生活中,她更是一位有自己特色的地道的上海阿姨。


有人问张芝华,会不会对之前选择后悔?她却只是表示,不后悔以前的选择,但重新选择,也不愿意重复以前的选择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程票,我们只能一直向前。


也许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选错,会跌倒,但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那个当下继续向前,尽量做好下一个选择。


我们能做的便是汲取过去的经验,在未来作出更好的选择。


人生如棋,步步向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不被困囿,踏实向前。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打工夫妻5年攒下100万:厉...

年轻时美到发光,如今的她凭“上海...

王丽萍:我们深爱的上海,会回来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