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展等你来|读者素养越来越高,经典之作仍是“硬通货”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0-08-16 18:46

摘要: 每年上海书展上,各出版社编辑们无疑是最忙碌的人群之一。劳动报记者柜台售书,零距离记录出版社职工的日常。

他们天天都在展馆中泡着,为读者们提供选书、荐书服务。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展柜前,跟随资深编辑胡远行体验了一把书展“选书人”的工作。


因为是今年上海书展的首个周末,当天早上9点不到,胡远行就早早就来到了会场,等待新一轮的读者进场。在他一旁的展柜前摆放着今年文艺社主推的几部新书,《骑士的献祭》《陈丹燕的上海》《威尼斯:晨昏岛屿的集市》,琳琅满目的新书成为一道靓丽风景。但是,记者观察了一刻钟发现,除了一众新书,连续多年亮相书展的金宇澄的《繁花》当天也颇受欢迎,而且销量可观。


何以如此?在书展“选书”多年的胡远行告诉记者,经典之作才是书展多年不变甚至越发热销的 “硬通货”,特别是对一些资深读者来说,这些常销书往往更具有收藏价值,将它们加入购书单是读者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文化的尊重和礼遇。


7.jpg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记者在售书时有所侧重,但新的情况又迎面而来。整个上午,虽然文艺社展区的读者络绎不绝,但前来咨询的却少之又少,这让初次体验选书工作的记者有些纳闷。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种情况在近几年的书展上已经见怪不怪。胡远行表示,上海书展走过了17年的历程,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事件,每年八月到书展逛一逛也成为了大多数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十余年里,不仅是阅读氛围日渐浓厚,读者的素养也悄然提升。


以编辑们的工作变化为例。以前书展编辑们不仅要吆喝卖书,还要解答读者的各种问题,但近几年,这种情况已经很少出现。“大家更愿意自主选书,对书目有了自己的筛选和判断标准,除非是遇到特别喜欢的作家和系列丛书才会来问,咨询的问题也更加专业。”胡远行说。


对此,在展柜为读者服务的编辑小余也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选书工作看似简单,每一本书背后却浓缩了编辑多年的工作心血。小到书的纸张厚度,大到引进书目的翻译质量,有时候,一本书从立项到书展上与大家见面,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正是因为这样,每一位来到书展的编辑都格外细心,认真观察每一本图书的变化,同时耐心倾听读者的每一次反馈。记者体验当天,小余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展柜上有一系列丛书,在读者反复翻阅后,封面的一角微微翘了起来。这个小小的细节吸引了小余的目光。


“会不会是纸质的问题?如果厚度再增加一毫米可能就不翘了,但读者阅读时的手感会不会受影响?”小余一边向“老法师”胡远行请教,一边观察展柜上的其他书有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每年书展都那么多出版社,每个展台有那么多书,对编辑来说,这是最好的平台。特别是每年全国各大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就有几十万种,如果不顾质量,那么劣质图书就会误导读者。书展应该是让好书得到更好的传播。”小余说。


的确,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是一种城市的记忆,延绵着申城的文脉。读者们在亲手翻阅时,为品质阅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通过书香、思想的碰撞,编辑们也在不断探寻、培育读者的文化需求,引导图书市场积极正向前进,这才是书展的意义所在。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改变街区的独立书店|一座漂浮在城...

改变街区的独立书店|10平米起家...

2020上海书展闭幕:新成绩、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