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产业工人队伍技能形成体系建设透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嘉宝,梁嘉蕾,李佳敏 发布时间:2022-12-12 10:40

摘要: 农民工凭技术成长为大厂首席技师,一场技能竞赛一座奖杯让技术工“升级加薪”。

2022年,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工作,在各级工会、企业蹄疾步稳地推动落实中。劳动报记者在持续深入基层的采访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产业工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深化改革的步伐已快速进入到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以创新精神高质量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水平的进阶阶段。


本期推出的年终特稿,通过三位一线产业工人的实践故事,展现上海工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在打造多样性群众性技术展示平台、上海工匠品牌,激励更多产业工人技能成才,释放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开创适应产业发展的竞赛新格局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上海电气、上海市机电工会

探索完善技术工人技能培养、技能提升、技能激励体系


上海电机厂卧车班长罗文林:从农民工到首席技师


(上海电机厂卧车班长罗文林。受访对象供图)


时隔多年,上海电机厂卧车班班长罗文林仍记得第一次参加“李斌杯”职工技能大赛的情景。2008年,进厂仅一年的他在大赛中一战成名,当年12月便拿到了技师证书。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凭借着一手绝活,迎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春风,罗文林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上海工匠,2022年获评上海电气首席技师。他说:“技术工人凭本事加薪‘有里子有面子’,工作有奔头、生活有盼头。”


“李斌杯”大赛一战成名


在上海电气,“李斌杯”技能大赛是一块响当当的招牌。2004年至今,大赛已连续举办18届,累计有近20500人次技术工人参赛,成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晋升的重要平台。


对罗文林来说,2008年参赛时的紧张和兴奋至今历历在目。这一年,他进厂做车工仅一年,凭着勤奋好学得到了一个珍贵的参赛名额。“我老家在安徽宣城,父母都是农民。进厂的初衷就是想学一技之长,在上海站稳脚跟,尽快分担家里负担。”他倍加珍惜这次参赛机会,两个月的备战培训,他每个周末都要花上近5个小时来回奔波于老闵行和军工路李斌技师学院。


“比赛分几个部分,其中实操环节耗时最长,足足安排了6个小时,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他回忆,那天中午,工作人员把午餐送到考场,大部分选手都先去吃饭了,而他始终没有离开工位,等到全部加工完毕,才发觉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


几天后,比赛成绩出炉了。罗文林荣获了大赛车工高级工一等奖,拿到了技师证书,成了上海电机厂历史上最年轻的技师。


学一技之长必有一席之地


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让罗文林更加坚定“有一技之长必有一席之地”的信心。这些年,迎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春风,以罗文林为代表的产业工人成长通道更加明确,技能报国的道路也越来越畅通。


在上海电机厂,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口口相传。一天,车间里运来了一根待加工转子,加工难度极高,大家都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键时刻,罗文林提出,加工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挠度和直线度的问题,经过两天两夜奋战,团队攻克了技术难关。


现阶段,上海电机厂售后服务业务板块快速崛起,急需一批由高技能人才组成的支援力量。凭着手上的绝活,罗文林很快被委以重任,处理一些无法返厂却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全国各地的客户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已实施五年,对于上海一线产业工人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地位、政策支持,都是获得感、成就感满满的五年。


2018年,上海电气组织实施了工人岗位职级评定项目,通过三年时间的试点推广,目前已建立了工人岗位职级序列和与之相对应的薪酬标准,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人评价体系。而通过首席技师选聘制度,上海电气将生产一线业绩突出的高技能工人聘为“首席技师”,每月给予一定的津贴,增强了技能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涵养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近年来,上海电气、上海市机电工会不断探索完善技术工人技能培养、技能提升、技能激励体系,形成了技术工人技能培养、评定、使用、待遇等一系列配套制度。


在技术工人技能培养上,上海电气2002年设立李斌技师学院,成立20年来,学院已累计培训各类技术工人20万余人、农民工近6.5万人。其中,3020人晋升为初级工,7000多人晋升为中级工,6032人晋升为高级工,4953人晋升为技师,350人晋升为高级技师。


2008年,李斌技师学院推出“3+3+3”技术工人培训模式,该模式运行以来,培训内容涵盖了13个专业工种,697名技术工人接受了全面系统培训。经过培训的 558名学员获得了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对产业工人来说,现在是创新最好的时代。”罗文林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产业工人的发展机遇增多了、舞台更大了,干劲也更足了,“希望能带领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劳动报首席记者 李嘉宝)


三航局工会

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工程测量员韦畅:一场技能竞赛实现“升级加薪”


(工程测量员韦畅。受访对象供图)


“在比赛前一个月,我刚好通过了技师的考评,这次比赛拿到第一名,可以按照上海市和中交集团的政策要求,免试向集团推荐晋升高级技师!”中交三航局三公司工程测量员韦畅激动不已,日前,他在2022年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暨中交三航局第二十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第一。比起奖杯奖状,更让他兴奋的是,名次与技能等级直接挂钩,赢了比赛,不仅提升了技能等级,还涨了工资。


比赛为第一名

省下4至6年考评时间


今年是韦畅在三航局工作的第9年,不久前从最初的初级测量员考到了技师,他的速度代表了大多数基层一线稳扎稳打的产业工人。如果没有比赛,韦畅将继续参加考评,向高级技师、特级技师迈进,而高级技师的评选包含了各类硬性指标——工作年限、论文发表、技术技能工作总结、一定的业绩等数据支撑,再经公司、局、集团的层层选拔考试合格,并经过集团专家评审后方能通过。


韦畅向记者表示,这场比赛至少为他节约了4至6年的考评时间。“这次拿了第一后,我们公司破格提拔我为测量条线的专业主管,工资再上一个台阶。”


三航局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这项历史悠久的品牌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十年。


“这次竞赛的项目是工程测量,自从比赛被纳入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序列后,为技能人才展现风采、分享经验、切磋技艺、提升素养搭建了更高的平台,一线基层职工也能‘弯道超车’。”三航局工会组织技能竞赛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初赛预赛的层层选拔,最终6名测量员脱颖而出。


按照大赛规定,获得本次竞赛第一名的选手可晋升为技师(二级),其中已具有技师(二级)等级的,可免试向集团推荐晋升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竞赛成绩排名第二、第三且已具有高级工(三级)等级的选手可按规定晋升技师(二级)。近两年来,三航局已累计多名职工因参加大赛并且成绩优异,而直接提升了职业技能等级。


韦畅的下个目标

“评特级技师”


为了参加此次比赛,韦畅专门挤出时间从湖北项目奔赴上海。他告诉记者:“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都是下面的分公司竞争上来的,大家实力都很强,能进到决赛都不容易。这次获得二等奖的两个选手都是我的同事,他们一个理论知识比我扎实,一个实操技能水平比我高,当时竞争压力不小。”


即使比赛因疫情影响,辗转变更举办日期与地点,韦畅也从来没想过缺席。参加竞赛的其余三十余位选手也同样重视此次竞赛,他们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从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项目部奔赴上海,只为了能够及时参赛。“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获得比赛第三名的选手、三公司测量员李一帆从河北千里迢迢专程赶来,“平常大家都在各自项目上,这回见到了同行高手,切磋交流,学到了很多闪光点,也认识到了自己技能上的不足。”


工资有增长、职业等级有提升、能力有提高,有了实实在在的激励,职工干劲也更足了。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产业工人改革建设,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被打破。对于测量员等技能人才来说,原本的“高级技师”不再是职业生涯的顶峰,“新八级工”制度确立后,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职业技能等级的确立为广大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比赛结束后韦畅第一时间赶回了湖北项目部,据他描述,回去后同事都对他的收获感到既钦佩又羡慕,他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接下来就是提升能力,之前听说国家可以评特级技师了,这就是我的下一步目标。”(梁嘉蕾)


上海建工“工匠创新工作室”

释放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上海工匠谷志旺:矢志培养复合型产业工人


(谷志旺(左)带领团队成员技术攻坚。受访对象供图)


上海工匠、四建集团副总工程师谷志旺第一次对工匠精神有所感悟,还要追溯到他初入上海建工四建集团的日子。一次对思南公馆修缮项目例行检查中,他获悉几位老工人为让一片卵石墙面“修旧如故”,拿着鹅卵石小样,辗转全国,反复试配,耗时几个月,做了65种样板,才达到满意效果。


谷志旺说:“‘修旧如故’的工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这不仅仅是在修复一栋建筑,更是在传承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自此,这种精神便伴随他始终。在成为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谷志旺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后,谷志旺更是发挥劳模工匠的引领作用,依托职工创新团队建设,把懂技术、会创新的职工聚集在一起。


工匠创新工作室有担当

建立建筑全生命期信息数据库


老建筑改建工期长,经济效益差,技术只能靠工人师傅经验传承,谷志旺主动请缨在历史保护方面多做些工作,四建集团也给了他这样的平台和机遇。这位“80后”先后参与了大世界、玉佛寺、宝庆路3号等一大批保护修缮工程,通过项目边做边学,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来提高修缮效率和水平。


作为长三角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谷志旺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谷志旺还带领团队攻坚“历史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一个上海历史建筑全生命期信息数据库,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如文字、照片、模型、视频等,把历次修缮的资料信息包括工艺材料等,全都用数字化的形式保留下来。


“在上海玉佛寺的迁移保护修缮中,大殿和佛像就像是一块‘豆腐’,于是我们创新性地通过‘基础托换’,将大殿和佛像托起来,就像把豆腐放在盘中端起一样……”在上海工匠馆给上海民办明珠中学的学生上的一堂劳动教育实践课上,谷志旺这样讲述玉佛寺的修缮故事。彼时,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对劳模工匠前辈的崇敬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让谷志旺久久难忘。


劳模工匠精神来引领

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产业工人


记者采访获悉,5年多来,上海建工共有17名产业工人被评为“上海工匠”,“执行力、诚信、工匠”这“三大文化基因”,被镌刻在了每一位上海建工人的血脉之中,由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引领带动的职工群众,一次次在重大工程和技术攻关中崭露头角。


为培养更多像谷志旺这样的榜样,上海建工制定了“工匠创新工作室”管理运行办法,组织各类工匠对更多的产业工人开展带教,组织研究、攻关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培育培养更多新型产业工人,鼓励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随着上海建工向建筑服务商转型升级,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的优秀复合型产业工人涌现而出:我国最早一批专注于地下管廊技术领域的专家、上海工匠、市政总院总工程师王恒栋,“超高层建造的守护者”、上海工匠、研究总院装备研究所副所长扶新立……他们都是上海建工新型产业工人的代表,更是上海建筑产业工人的标杆。


上海建工开展的“劳模工匠精神大讨论”,编撰的劳模风采录《建工的脊梁》,制作的劳模工匠深度访谈系列节目《对话·榜样》,着力宣传了一批当代上海建工优秀典型的事迹,在企业和行业内,总结提炼具有时代特点、行业特征的劳模先进的精神内涵,同时打造多样性群众性技术展示平台,释放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劳动报记者 李佳敏)


(头图为资料图,摄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年终特稿|产业工人队伍技能形成体...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工人技能形成...

黄红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工人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