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丨张华:勇破技术壁垒的“动车工匠”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柴一森 发布时间:2020-12-02 17:04

摘要: 张华被誉为动车组高级修的“探路者”,他也是领导和同事眼中的“技术大拿”。

一身整洁的蓝色工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犀利严谨的目光仿佛能洞悉一切。在上海动车段一栋二层小楼里,一位个头并不高的男人,正埋头操作着一台精密仪器,他被誉为动车组高级修的“探路者”,他也是领导和同事眼中的“技术大拿”。


这位看似平凡的铁路人身上却承载着许多第一,全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总车型个人全能第一、上海铁路局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CRH2型个人全能第一、“四方杯”动车组诊断工程师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他便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批上海工匠之一、上海动车段整体调试班工长——张华。



走坏鞋、翻烂书


怎样才能做一名好工人?“手中有绝活、心中有担当、精益求精、创新超越,这就是我认为的好工人!”从一名懵懂的初级工,到成为首批上海工匠之一,张华用22年的时间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始终坚信,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完美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不平凡。


随着中国高铁的起步和发展,2009年底,张华有幸加入了上海动车段高级修基地,成为动车组高级修的首批先行者之一。但这条路一开始走得却并不轻松,其中少不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忐忑与艰辛。


张华告诉记者,当时他面对着一列动车组45000个零部件,面对着动辄上千张写满英文、德文、日文等专业术语简称、如天书般的电路图,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除了无助还有深深的迷茫。


“但是,作为第一代动车检修人,我有责任做技术上的明白人!”张华说。学习初期,张华白天登车顶、钻车底、进车厢,晚上继续翻图纸、查资料、琢磨控制原理,一周下来脚上起满了水泡,不到一个月就走坏了一双鞋。慢慢地,视力也开始下降,本不戴眼镜的张华不得不戴起了眼镜。不过,那一条条电路却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起来,而动车组的构造也深深刻在了心里。


钻研电路图、琢磨原理的日子是枯燥的,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四年后,张华不仅取得了全路动车组机械师职业技能竞赛的“个人全能第一”,同时在与主机厂技术能手的同台竞技中也夺得桂冠,成为首位动车组调试“主控”,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集团公司首列动车组高级修的自主调试任务。


截至目前,经张华工班调试的动车组达500余列,都实现了零故障交付运行,这些车每天在线上承载着数十万旅客的安全出行。“这一切的实现,是从走坏第一双鞋、翻烂第一本图纸起步的。”张华笑言。


天然的“执拗”劲儿


在张华身上,有着一股天然的“执拗”劲儿。2017年春运前夕,张华和他的班组正对上线动车组进行最后调试,突然,他们发现一列车组的主回路绝缘状态接近临界值,但反复排查后并未发现异常,有人建议交付运行。


如果扣车继续排查,万一长时间不能解决,数百名旅客就要滞留车站;如果动车组带着该类隐患上线,随时可能引发动力丢失,在春运繁忙的线路上后果不堪设想。一时间,身为整体调试班工长的张华面临两难抉择。


“原因不清楚、问题不解决、就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故障!”于是,张华带领应急小组,连夜彻查牵引传动系统每根配线、每个部件。断电状态下的车组温度已降至“冰点”以下,手指冻僵了,就哈口热气继续查,终于在凌晨时分找到了故障点。第二天一早,张华亲手把该列动车组交付给司机,看着它平稳地出库驶向远方,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更添了一份成就感。



“必须铲除技术壁垒”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张华告诉记者,动车组运行初期,一次司机室监控部件连续发生故障,由于当时还未掌握部件维修技术,只能进行更换,经与主机厂联系后得知,该部件被国外生产商所垄断,价格昂贵不说,一两个月后才能到货,就这样因为缺少一个部件,整列车不得不“趴窝”。


“决不能受制于人,必须铲除技术壁垒。”从那时起,张华又有了突破自我的新方向,那就是不再局限于基本维修,而是要更加深入地掌握动车组部件级的尖端技术。


此后,张华便从研究部件故障现象入手,开展对部件原理构造、数据逻辑等攻关,当年制约他们的那个司机室监控部件成功实现了自主维修,从此再也没有发生一起由于那个部件故障而导致车不能开的情况。


这些年来,张华和他的团队以“勇于钻研”的工匠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已成功掌握动车组人机交互在内的6大系统30余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部件的核心维修技术,逐步摆脱了生产商的制约,构建起一套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动车部件自主维修体系。


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的特征,而创新想法往往来源于生活,一次逛家具店的经历让张华得到了启发。“你看,商家会根据客户需求,通过大小组合的餐桌来达到就餐人数的最优化。”眼前的这一幕,让张华马上想到了动车。


“我们是全路配属动车组数最多的单位,检修台位日渐吃紧,那动车组的调试检修是不是也能灵活组织呢?”张华告诉记者,回到单位后,他通过解析大量的控制协议,搭建模型反复验证,重建了CRH3型动车组的通讯和供电网络,成功打破了动车组原先只能整列车或单节车检修的固有模式,在国内开启了以动力单元为对象的调试检修新模式,该模式灵活便捷,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有效缓解了产能矛盾。


“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离不开企业的培养和支持。”在谈起这些年来的成就时,张华口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团队和企业的力量,“有了企业这个大舞台,有了一群充满干劲、肯吃苦的兄弟们,再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都能啃下来!”


2015年初,以张华名字命名的“动车技术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围绕“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解决了一系列动车运维一线的难题。先后研制了高效工装20余种,开发部件检测平台11套,优化众多工艺项点,申请国家专利19项,成功填补了多项动车组自主检修领域的技术空白,每年直接为企业降本增效千万元。


身为第一代动车组检修人,张华有幸见证了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追赶创新超越的全过程。尽管,他只是一名机械师,但对他来说没有小岗位,只有共同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努力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完美,用智慧和汗水擦亮高铁这张“中国名片”。


责任编辑:李成溪,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劳模丨张华:勇破技术壁垒的“动车...

中欧班列“编程师”

绝活丨一秒钟扫视十几个零部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