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故事背后的“她”力量——市宫“讲解天团”养成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2-03-07 10:33

摘要: 临近三八国际妇女节,记者走入这支“讲解天团”,探寻背后的“她”力量。

“各位领导来宾大家好,欢迎参观上海劳模馆/工匠馆。”这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两馆管理部的讲解团队每天说得最多的话,这支有朝气、有闯劲的队伍由11名平均年龄27岁的年轻人组成,其中女性讲解员占82%。去年,两馆管理部获得了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讲解团队这支队伍虽然年轻,但充满了战斗力。临近三八国际妇女节,记者走入这支“讲解天团”,探寻背后的“她”力量。


一张手机旧照

浓缩“3+2”高强度


记者前往上海工匠馆采访时,讲解员项嫣瑶、韩翊刚刚结束下午的讲解工作。两人在聊天时已经谈到了周六的工作,“周六我要担任劳模工匠志愿者大讲坛的主持人,有点紧张,和平日讲解完全不一样的。”韩翊向“前辈”项嫣瑶请教道。项嫣瑶是3年前工匠馆揭幕时第一批讲解员,虽然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已经有了非常充足的经验。说起这三年多“打怪升级”的过程,项非常感慨,“我刚进馆时,大家都在连轴转,为了工匠馆的揭幕忙前忙后,我也非常紧张,不断地背着厚厚的讲解词。”项表示,自己第一次面对观众,讲解只能说是“背得很熟”,完全经不住问。但在整个团队“提前做功课、精心备问题、团队共分享”的集体力量帮助下,每一个人都有了进步提高。


目前,工匠馆的解说词已经慢慢根据不同的客群、不同的应用场景分为20分钟、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的版本。韩翊表示,每到高峰期,讲解团队从开馆到闭馆,常常一场连着一场连水都顾不上喝,但看到观众发光的双眼、会心的笑容,她就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有时,姑娘们讲解时会遇上专业的观众,曾有观众问“天问一号从火星传输信息回地球需要多少时间?”“中国商飞为什么不用指纹解锁都是用虹膜解锁呢?”“在‘驱泥引河龙’前,人们用什么方法疏通河道?”面对这些现场解答不了的问题,她们会请参观者留下联系方式,结束讲解后立刻查询资料“拾遗补缺”,查到答案后再向他们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三大特展先后登场,“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百年图展”“伟大的创造 光辉的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探索与上海”人大红色资源主题展“致敬!红色工运”图片展,再加上劳模馆和工匠馆的日常解说,“3+2”的配置让团队压力陡增。从去年5月份开始的第一个特展,讲解团队便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冲刺阶段。项的手机里存了一张当时拍摄的照片,那是首个特展开幕前的晚上,照片拍摄时间是晚上10点33分,在图片中,展厅内灯光已经大都关闭,韩翊靠着墙壁,拿着本子,正在默默整理和记录。“那段时间,大家压力都挺大的,那天我看到韩为了第二天开幕的讲解还在做最后的调整,展厅里灯都关了,她拿着手机看里面的内容,然后在本子上修改。”项看到那一幕,心生感慨,便举起了手机记录下了那一刻。



讲解天团各具特色

不变的是“死磕”


市宫的两馆管理部负责人曾对记者说,姑娘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较真和死磕,从一开始的讲稿到如今最新版的解说词,来来回回已经到了二十多版,这其中都是他们的细致努力。当时疫情期间,各项接待、讲解任务被按下“暂停键”,但讲解团队却没有丝毫放松。除了将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将语速、语调和神态都反复琢磨外,讲解团队制定了“百日学习”群内打卡制度。每天姑娘们都把练习的讲解内容录制成视频、音频,上传至微信群进行评分和切磋交流。视频、音频、考试“三位一体”的练习方式,已成为两馆管理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提高讲解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法宝。


如今,讲解天团每个月都会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分为突击考试和主题考试。打分内容细致,有一个完整的表格,语言表达、情感流露、叙述逻辑性等都会有评判标准。而包括项和韩等解说员在内的成员们,他们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解说风格,“有的是知心大姐姐,有的是孩子王,每一位观众来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韩翊对记者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项在今年主动报名参加了茉莉花话剧艺术团,想精进自己的语言功底和表达功力。而韩翊则自己翻译了工匠馆厚厚的一本英语解说词,多达1.2万字。其中一些非常专业的工运术语,她还去请教了相关专家。她们自己说,自己不仅是讲解员,更是工运历史的分享者、工匠文化的传播者与劳模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两会反响丨邱莉娜:笃行不怠努力,...

劳模工匠进班站 “传经送宝”解难...

劳模工匠故事背后的“她”力量——...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