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心怀阳光照亮深海!他是“蛟龙号”下潜首位科学家,在后浪心里播下蓝色梦想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谢静怡 发布时间:2020-05-19 13:27

摘要: 他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航首位下潜科学家,也是学生眼中的“硬核”教授,给“后浪”呈现出深海中最美的风景。

周怀阳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建设项目总工程师,2001年、2011年两次被评为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2013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迄今已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第三名和第四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五一劳动奖章等重要荣誉,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

2013年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负责人,成为搭载“蛟龙号”下潜的首名科学家;2013年在《Nature》杂志发表我国海洋地质学界首篇第一作者主题论文《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挑战,深化了板块循环理论。

名师风采

“你见过大海深处的颜色吗?是墨蓝色。深海中不是漆黑一片,不时会有点点的‘星光’,像是夜空中的繁星,那是海洋生物发出的荧光。”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每每谈到大海时,总是充满着热情与向往。30年来,周怀阳始终奋战在海洋科学与教学第一线,他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航首位下潜科学家,也是学生眼中的“硬核”教授,给“后浪”呈现出深海中最美的风景。

直播深海科考 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正在往坡上面走,刚才是1400米水深,我们会一直往上走,再走几百米水深的范围…… ”这是2018年周怀阳作为首席科学家乘坐“嘉庚号”科考船到南海遥控深潜科考期间,首次面向国内大中学生和公众开展的深海海底现场直播科普活动。直播期间,周怀阳一边指挥操作机器人,一边为观众讲解海底最真实的情况。据悉,这次直播活动半小时内观众超过17万人。

周怀阳表示,很多人对海洋充满着好奇和未知,尤其是学生,“对学生来说,做一些科普是很有必要的。一旦他们对这个领域产生兴趣,那么学习就有了积极性。”周怀阳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周怀阳会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力,他强调教学要“入心为要。”比如指导学生论文时,他把握“方向盘”,但具体选择哪一个领域,他希望让学生自己决定,“只有研究真正喜欢的课题,才会坚持下来,并且做到最好。”周怀阳的学生这样评价他:“周教授身上有一种吸引力,每次上他的课都很期待,他会把出海科考的内容讲给我们听,听周教授的课,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一般,讲台下没人玩手机,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周怀阳2008年从中科院正式引进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工作,先后已经有6名他带教的学生留校当老师。从学生到同事,大家从周怀阳身上学到的不仅是高精的专业知识,同时被他对中国海洋事业的热忱所感染。“周老师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激情。”

多项首创性学术成果 常与台风打游击战

在科研方面,周怀阳曾10多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的首席科学家,取得一系列首创性学术成果。

2007年,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资源的矿床地质模型;2013年,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他是首个航段——南海航段的科学负责人,成为“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为我国在深海海底首次采集到保压流体等样品……

在多个“第一”背后,是出海考察时数不清的颠簸与风吹日晒。“海上经常会碰到台风,我的航段一般会坚持作业到7级风,如果有台风来时,我们就要找地方先躲一躲,或者去其它备选区工作,就像与台风打游击战,等台风过后我们再回来继续作业。”常年出海科考的周怀阳早已知晓台风天会遇到的各种状况。比如到餐厅吃饭要注意餐具的防滑,“我们会事先准备防滑布,遇到较大风浪时,先把防滑布铺上,不然船剧烈一晃,饭桌上的饭菜盆可能就都到地上去了…… ”周怀阳半开玩笑道。

周怀阳告诉笔者,自己也是晕船的:“特别是海况很差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晕,但我告诉大家再怎么晕,一定要坚持一日三餐吃饭,哪怕一边吃一边吐,也要坚持吃一点东西,吃了才有体力,才能更快地挺过去。”周怀阳有一个学生晕了整整两个航段、六七十天的时间。之后,这位学生表示:“经历了这次的航行,以后什么苦都不怕了!”看似一句玩笑话,揭示了海洋科考人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每一次出海都难忘 用自身经历鼓励后辈

出海科考给周怀阳带来更多的,是快乐和难忘。一次从东太平洋返回青岛的航段上,他说见到了迄今为止最美的天空,“我记得头顶的晚霞覆盖了整个天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整个天都是红的。”还有每次下到海底,一路上都会看到“海洋雪”在周围飘落,大大小小的颗粒,有的也散发着荧光,“真漂亮。”

远至东太平洋、印度洋,近到中国南海,已经潜入深海六七次的周怀阳,把每一次出海的经历视作宝贵财富。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此时周怀阳应该在美中德联合的科考船上。他表示,未来,还会计划更多的海上科考任务:“等老了以后,坐在谷堆上给学生们讲曾经出海的故事”。他表示,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位学子,使我国的深海科考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培养更多的有生力量。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别在哪里?怎样...

【名师】同济大学教授周怀阳:心怀...

【名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

首页

顶部